43.语法的聚合规则: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在人们头脑中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运用聚合规则的替换方法,将新的词语组装在就有的装置上,构成新的句子,满足交际需要。
44.变换分析法:语言研究中用于揭示句法多义和句法同义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常见的变换分析手段有:移位、删除、添加、插入、替换、分合等。变换分析至少应保证句子在变换前后基本语义结构关系不变。
45.分析语:指以词法手段(主要是构形手段)为表达语法意义主要手段的语言。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英语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析语。
第五章 词义
1.词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所有的词 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一种语言呢或方言只由一个词汇,但包含的词可以多到几十万个,任何语言和方言的词汇都是一个庞杂的总体,但可大致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基本词汇:词汇体系中,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以及表示事物关系的常用虚词的总汇,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具有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等特点。
3.一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构成的集合体,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因此,与基本词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非全民常用型B非历史稳固性C构词能力不强
4.词汇意义(词义):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应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词典的释义所说明的一般都是词的词汇意义
5.词的理性意义:以现实现象为基础,不涉及人们主管态度的词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6.词义的附加色彩: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附加色彩。词义还可以带有褒贬色彩。词义的这种附加色彩不是因人而异的个人现象,而是大家都这么使用的社会现象。
7.单义词/多义词:一个词的一样 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象,前者叫单义词,后者叫多义词。
8.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
9.基本意义: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意义。
10.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大体可分,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1.引申: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2.隐喻:反映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
13.换喻:反映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的比喻,这种相关在人们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
14.同义词和反义词: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叫同义词,语言中意义相反的词叫反义词。
15.义素(语义特征):对词的一个义项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以后得到的最小的语义单位。
16.义项: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每一个意义就是一个义项,在词典中表现为一个条目。
17.义场(语义场):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合而成的场或聚合体。
18.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是指语言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19.语境意义:是个别的临时的意义,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20.关系意义 :词语在组合时都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一样就叫做关系意义,包括语法关系一样和语义关系意义。
21.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22.语义指向:句子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里,或者说哪个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23.变元:又称“题元”、“项”,是与谓词有直接关系并受谓词支配的语义成分。变元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或宾语。
24.相对反义词:又称极性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在反对关系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另一方未必肯定另一方,二者之间存在着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这类反义词就叫相对反义词。
25.绝对反义词:如果两个反义词处于矛盾关系之中,肯定一方就必然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必然肯定另一方,两者之间没有非此菲比的中间状态存在,这类反义词就叫绝对反义词。
26.同音词:意义不同,但语音形式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称为同音词。在语言运用中有它积极的作用。
27.言内意外:实际话语及其中的语句自身都是有字面意义的,这是“言内”意义;除了言内意义之外,有许多话语或语句还传达一些字面意义以外的意义,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意外”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但任何言外之意都是建立在言内之义基础之上的 ,所以合称为“言内意外”。既是消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也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1.文字:一是指一个个的字,一是指标记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文字是语言的“意与声之迹”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可以把文字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2.笔画:现代汉字成形的最小单位。书写时从落笔到笔提起叫做一笔货一画。
3.偏旁:指的是合体字进行第一次切分而产生的两个部分,就是切分合体字而产生的一级部件。
4.字母: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
5.拼音文字:只表音的文字,也可以称为纯语音文字。
6.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世界上独立形成的古老的文字体系都是意音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美索不达米亚钉头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和我国文字都是这种类型的文字。
7.象形文字:是记事图画简化的结果,是标记语言中词的初期的文字体系。
8.表意文字: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
9.形声字:在表意字的旁边加上另一个字,这个字只表示读音,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这样的意音文字叫作形声字。
10.自源文字:指从创立文字其就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1.借源文字:指借用或参照其他文字的形体或体系而建立起来的文字
12.口语:凭借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
13.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14.字符: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15.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或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在组合而成的字符。
16.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多年前,苏美尔民族用芦管在泥板上“压印”出来的文字,它们的笔道像一个个楔子,所以后人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一种词语文字,同时也是意音文字。
17.文字的创制:指现代社会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特别是政府或者语言学家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文字,不涉及历史上各种民族语言的文字的创制过程。
18.语素文字:能够基本是吧语言中的不同语素用不同的单字表示出来的文字。
19.部件:从笔画到字的结构过程中的中间单位,是一种在结构上不成字的笔画。
20.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表意的造字方法,改为直接记录语言单位的读音,即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文字体系,可分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大类。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社会变体:不同社会集团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叫社会变体,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2.风格变体:语言因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3.社会方言: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
4.阶级方言:不同阶级所拥有的自己特殊的社会方言,主要表现在各个阶级所用的一些特殊用语,以及对一些词语的特殊理解上。
5.地域方言:又称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江浙话”“福建话”“广东话”就是指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6.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集中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叫亲属语言。如汉语、藏语来自史前的原始汉藏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
7.母语:又称原始基础语或基础语,类似原始汉藏语那样的语言。
8.子语:类似汉语、藏语那样的语言,汉语和藏语是原始汉藏语在不同地域上的延续。
9.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做的分类叫谱系分类;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分为语族、语支、语群。
10.共同语:又叫通语。它是一个民族或部族内部共同使用的语言。
11.基础方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称为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12.国语: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焦急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与“国语运动”的“国语”不同)(民族交际语: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3.语言的规范化: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吧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
14.黑话:当社会上出现了由于各种原因而形成的隐秘团体后,就有可能产生隐秘语言,即黑话,也叫隐语。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1.借词/外来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如,徳律风,
2.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过来。如:电话
3.仿译词:属于意译词的一种,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注意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如,黑板、牛津。
4.语言的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者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5.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那个自己的语言,选用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这种情况叫自愿融合。
6.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了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这种情况叫被迫融合。
7.语言分化: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
8.语言整化:指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几种语言或几种语言音素逐渐接近、统一起来。
9.语言混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是几种语言的混合,这种现象叫语言混合。
10.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时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11.洋泾浜语:又叫皮钦语。“洋泾浜”本是上海外滩的一段,随着上海变成商埠,洋泾浜成了外商聚集之地,他们和当地平民接触,就是用支离破碎、变形走样的英语,于是“洋泾浜”就成了不纯正英语的中国名称,后泛指混合语。
12.克里奥耳语(混合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两者的区别在于,克里奥耳语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的唯一交际工具。
13.国际交际语/国际辅助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选择一种或数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在国际会议上确定的不同国家间共同使用的语言。
14.世界语(Esperanto):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制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1.尖音/团音: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团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尖音。
2.尖团合流: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一样的音,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叫“尖团合流”
3.浊音清化: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叫浊音清化
4.语音演变规律(音变规律):语言演变规律是同一语言内部语音层面演变的规律。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5.语音对应关系:指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同义或意义上的有联系的一组词在语音上呈现出来的系统性差异。注意并不等于语音相似。
6.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较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
7.历史比较语言学: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的这种成系统的差异重建语言史的一门学科。著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高本汉是做这一工作而取得重要成就、在汉语史研究中产生重要影响的第一个学者。
8.类推作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其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类推作用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带的条理性。
9.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10.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范围比原来的大,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江、河。
11.词义的缩小:如果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就是词义的缩小。如丈人、臭。
12.词义的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另一类现实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如pen、book、pl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