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doc(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3

潜在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有形或无形资源而具有的决定事态结果的可以预测的能力。

现实权力:是指一个国家实际运用其有形与无形资源决定其他行为体行为的能力。

有形权利:通常指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如领土、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等。

无形权力:指触及不到的东西,主要指制度上和心理上的东西,如政治制度、智力因素、意志、士气等。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科技发展环境下,权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一定意义上,权力是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的。例如一战拼钢铁和现代战争靠信息技术、海湾战争等。

 

二.影响权力的因素(见宋、陈的总结)

1.领土与地缘因素。大国通常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军事上的回旋余地。地理位置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是永久性的有利条件。

2.人口因素。较大规模的人口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并会提供一个广大的市场。一般而言,最有影响的国家大多是拥有较大军队的国家。但是,人口少的国家,权力未必就小。很多发达国家人口并不多,但是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受到较高教育的人口,再加上实行某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也可以拥有强大的国力。比如以色列。

3.自然资源。原材料对于国家的权力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资源。对于石油而言,目前的几个大国中,仅仅俄罗斯可以自给,美中日均需要进口。

4.经济发展水平。GDP对于一个国家的权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经济能力的增加未必会直接导致国家权力的增长。一国GDP绝对值的增长不代表着其权力的增长,只有在相对于别国GDP有增长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5.军事能力。是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使用,也仍然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威慑侵略者或者影响其他行为体的行为,最终的保证都是军事能力的存在。国家军事开支的据对数字的大小与国际局势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

另外,国家政府是否领导有力、是否公正廉洁,国民是否团结、军队是否有士气,国家外交是否得力,人们的保健和教育状况是否良好等等,都是决定权力的重要因素。

 

三.国际权力结构

1.权力结构涉及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权力的分配。由于世界上的国家大小不一、强弱不等,因此权力体系的构成呈某种金字塔的形状,超级大国和大国具有决定性影响。

讲到国际结构,人们通常用到“极”这个概念,“极”是是指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

2.单极、两极、多极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权力模式。一种是权力结构的均衡(多极);另一种是权力结构的霸权(单极、两极)。一般而言,为了保持国际关系的动态平衡,联盟应该具有流行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固定不变的,二是总有国家出于权宜之计改变自己的组合,这种情况下,权力均衡体系的功能最有效。

权力均衡

所谓权力均衡,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间权力大致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按照权力均衡理论,对一个国家的权力的最有效的制约者是另一个国家的权力。

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独立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平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获得权力的优势。

霸权体系:

霸权体系是与是与权力均衡相反的模式。霸权的产生反映的是相对权力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如果在国际竞争中权力最大限度的集中于一个国家(或两个国家),使这样的国家拥有了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那么一种单极结构或霸权体系就形成了。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秩序并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产物。权力均衡是与战争相联系的,相反造就和维持国际稳定的是权力的优势。“仁慈的”霸权能够阻止新的大国出现和与之相平衡,因为体系内国家的利益来自于霸权国家所提出的这种集体产品。由于这些国家在霸权体系中得到了日益的发展,因此它们愿意接受一个仁慈霸权,甚至愿意在它衰落时帮助支撑它。均衡与霸权的循环,即均衡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导致战争,而争霸的每一次失败又会使局面恢复均衡。这种循环在欧洲体现最典型。

持霸权稳定论的学者,实际上把国际关系史看作是一部大国交替争霸的历史。在这种国际竞争中,每当一个强大的国家确立了霸权的时候,世界的秩序就建立了。即所谓“霸权治下的和平”

霸权和平:这种和平的主要特征是世界体系中只有一家世界性支配者,它具有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超群的实力和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制订和维持符合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

3.国际体系的变革

考察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可以看到,单极格局正是霸权主义国家实力扩张的顶点。达到这一点之后,霸权国家维持现状的成本就会迅速上升,其速度会大大超过其经济能力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它所承担的义务和拥有的资源会越来越不相称。由于它的扩张已经到了顶点了,因此它的资源不可能再大幅度增长,它只有一个选择,即减少它的义务。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的霸权地位。与此同时,在霸权体系中,由于其他国家可以方便的利用霸权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或“集体产品”,又不用承担维持这个体系的义务,所以往往可以更快的发展起来。例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

后冷战时期的世界体系,既有单极的特点,又有多极的特点。亨廷顿将其描述为“单极-多极体系”。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远远高于其他大国。强调造就和维持一个“美国领导下的世界”,以及对于干涉主义的支持,表明美国希望建立一个在它控制下的世界秩序。美国的这种行为模式,赋予了世界政治以某种“单极”的特点。

而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包括俄罗斯、中国、法国等大国,则都主张建立和推动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主张在国际政治中有多种声音,反对美国一家说了算,从而表现出一种多极化的趋势。

从“英国治下的和平”到美国称霸世界,从冷战的“两极”到后冷战时期的两种格局并存,国际权力结构的动态发展表明全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导致体系不断变革。国际权力结构的变革源于国家权力的不同的增长率。任何一个霸权国家的不受挑战状态都不可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罗伯特·吉尔平认为,最容易破坏现状稳定性的因素是国际体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实力增长的差异,最终会导致体系内部发生权力重新分配的根本变革。国际体系的变革所涉及的主要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因为小国付不起改变体系的成本。在国际权力的竞争中,如果所有大国都接受一种国际秩序的基本结构,那么就意味着这种结构是合法的。基辛格认为,一种合法的秩序虽不可能消除冲突,但却能限制冲突的范围和程度。

 

 

第二节 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Page 138)

一.国际合作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自由制度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正日益成为一个行为体间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作为人类互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际合作构成了国际秩序的基本要素。没有合作,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存在。

在国际合作中,通常存在某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东西作为基础和保证。这些合作多会以某种条约或协定的方式加以固定。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之间之所以能够实现合作,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原因:

(1)在行为体基于利益的互动中,他们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

(2)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行为体之间日益密切的互动,产生于合作的国际规则已经成为行为体参与互动的必要条件。

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接受《联合国宪章》作为国际行为规范。在世界经济领域,当代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事例,就是建立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为了合作,行为体之间通常要进行谈判或者讨价还价。之所以会有复杂的谈判,是因为参与合作的各方都力图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以最小的让步换取最大利益,这是谈判每一方的目的。

 

二.国际体制

国际合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起规范作用的国际机制。所谓国际体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在当代的国际体制中,联合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体制。《联合国宪章》的规范、原则、法则和决策程序,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愿望。除了联合国外,还有一些地区性的组织,如欧洲安全理事会、上海合作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体制的构成有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看它是否具有高度形式化的协议(A);另一方面是看参与国家是否希望遵守这些协议(B)。以这两个要素为标准进行判断,可以发现四种情况:(1)A否B否,则不存在任何体制;(2)A是B否,则是一纸空文的体制;(3)A否B是,则是一种默认的体制;(4)A是B是,则是成熟的体制。

国际体制对行为体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任何两个国家间关系实际上都会受到众多国际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国际互动中环境中的合作与制度因素具有脆弱性,如一些国家随意退出体制的行为。一方面,国际体制确实不具备国内法那样的强制性;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包括像北约那样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考虑这种制度的制约作用和合法性影响。

尽管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会遇到各种挑战,但这些挑战不会改变国际体系所具有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的属性。由于国际合作与国际体制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行为体理性决策的产物,因此行为体的对外决策行为最终是会受到国际体制的制约与影响的。

 

 

第三节 观念互动与社会建构(Page 146)

观念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关系行为体除了物质层面的互动之外,而且存在观念层面的互动。建构主义所关注的世界,是一个由共享的知识所构成的世界,即主体间(意识相互联系的)世界。与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权力政治和自由制度主义强调的国际体制相对照,建构主义强调观念互动。在建构主义看来,很多情况下,国家间关系的改变并不是权力政治或国际制度的产物。而主要是因为相关行为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观察当今的国际关系可以看出,国家间的交往实际上还是观念方面的互动最多。在现代信息交流大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不是物质的东西和制度的东西,而是各种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反映人们的观念和意愿的东西占很大比重。

通过观念互动,人们会在国际层面上形成各种共有观念,而这种共有观念一旦形成影响,就构成国际体系的组成部分。如对于重大国际问题,相关国家的政府、政治精英、公众舆论和媒体的观点互动形成了一种国际氛围,而这种国际氛围对相关国家的战略取向是有重要影响的。例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观念的东西作为国际体系的一个层面,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不像权力政治和制度因素那样明显和直接。作为对外政策实施者的行为固然会受到这种因素的影响,但未必会屈从于这样的影响。

一般的说,国际体系中的观念互动的影响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因素。例如现在冷战思维的依旧存在。

 

 

第四节 应怎样看待国际体系(Page 147)

英国学派国际体系观的特点与贡献(转)

英国学派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既具包容性又具独特视角的一个学派。它以霍布斯主义或现实主义传统、康德主义或世界主义传统、以及格劳修斯主义或国际主义传统这三个传统为研究基点,取格劳修斯的理性主义为思想本源,确立了以“国际社会”为中心概念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把阐述国际体系的霍布斯现实主义与强调国际秩序的格劳修斯主义结合了起来,在主流的国际关系范式之间搭起了桥梁,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它所阐述的国际社会的构成特征,事实上与建构主义也有共鸣。

事例一:伊拉克战争

从总体上看,美国应对国际体系的复杂影响时,顺利地解决了权力政治的问题,勉强解决了制度合作的问题,但没有解决观念互动的问题。

事例二:朝核问题

从事态的整体进程来看,权力政治、制度合作、观念建构三种属性都可能左右事件的进程,它们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如果权力政治的因素超过了制度合作能够制约的程度,事件就会走向危机,甚至发动战争,反之则能继续谈判。

 

霍布斯主义把国际关系描述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行为是不受任何道义或法律限制的,国家遵守协定只是出于权宜之计。

康德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的共同的利益,跨越国界的社会纽带把作为国家臣民或者公民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康德主义把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视为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

格劳修斯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既不是国家间完全的利益对立,也不是纯粹的利益一致。国家之间存在冲突,但这种冲突会受到共同的规则与制度的限制。最典型的国际行为并非国家间的战争,而是经济与社会交往。

第二部分 国际安全

第五章 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 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

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安全的概念: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

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

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

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 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

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源。

 

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

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只是手段,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大或太小都会有风险。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因此,如果追求更大的权力可能冒不安全的风险,国家就可能选择谈判而不是战争。因此对于新现实主义者来说,国际政治的特征并非是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在国家间还是存在着受制于安全竞争逻辑的有限合作的。

对于合作的结果和影响,新现实主义最关心的就是相对收益问题。国家在合作中最担心的是合作者进行欺骗,以及通过欺骗获得更大的相对收益。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新现实主义向合作迈出了一小步,但仍然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缺乏信任感,并且充满了误解。

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就是所谓的“安全困境”。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强别国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将其称为“霍布斯式恐惧”

 

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

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合作,可以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尽管制度不可能阻止战争的发生,但有助于减少对欺骗的恐惧,并且能减轻因合作中所得不平等而产生的恐惧。在安全观上,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一是更强调秩序对于调节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行为的作用。二是更强调国家在安全合作中的绝对收益。

与现实主义强调自助的国家相比,新自由主义更多强调的是跨国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在安全问题上的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按照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相对收益的重要性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一个因素是体系中的行为体数量,另一个因素是国家在军事事务上的取向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为了解决在相对收益问题上的不和,国际制度可以提供一个合作的框架。新自由主义认为,在一个受到国家权力和不同利益制约的世界里,发展国家间的制度化的合作,可以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国际安全提供机遇。

 

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

1.在安全关系问题上,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国际生活的特征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存有怎样的信念和期望。

2.后现代主义主义者在考虑国际安全问题时强调的是观念与话语——人们怎样谈论国际政治与安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东西是构成国家行为的重要的驱动力。实现安全就要用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社群主义话语”来替代现实主义的话语。

3.女性主义者在思考安全问题时,一方面从性别的角度关注女性受压迫和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不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从更一般意义上思考有关安全研究的问题。女性主义者认为,安全问题应当涉及结构性暴力问题,因为这种暴力对于妇女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人群有特别的影响。如果人们忽视这一事实,就是忽视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居民的安全。对于女性主义者来说,以往的安全研究完全忽视了妇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出新的安全观念。

以上各种观点,一个重要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非物质的因素。

 

 

第三节 安全战略分析(Page 175)

战略就是行为体调动一切资源与力量实现目标的科学与艺术。所谓科学,就是决策要正确;所谓艺术,就是行动要高明。

一.国际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点,也是国家判断安全与不安全的主要标准。国家维护安全利益,在本质上就是维护对国家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由于国家维护利益意味着谋求对自己的好处,因为利益也被解释为需求和欲求。以需求和欲求来界定国家利益,讲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一些必要的条件。必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生存;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家就不能发展。这两个方面,都涉及安全问题。

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认为,国际政治行为都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在国家之间,权力斗争表现为一个国家企图控制其他国家的行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属性,决定国家是利己而不是利他的。现实主义的利益观,说明了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的一个最基本属性,即不相容性和冲突性。这种属性使得利益与安全息息相关,即利益通常表现为受威胁的东西,或是需要经过竞争去获取的东西。

跨国主义者认为,国家间固然存在大量的冲突现象,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合作现象。由于相互依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互动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国际利益的另一种属性,即相互性、共同性与合作性,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相互依赖的各方会产生共同利益,因此合作便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必要方式。在当代,任何国家的利益都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利的利益,另一部分是分享的利益。自利的利益只对一方有利,而共享利益对相关各方都有利。追求自利,所导致的就是排斥与冲突;追求共享利益所导致的就是合作与和谐。

皮尔逊和罗彻斯特认为,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一般来说至少包括三项基本内容:第一,确保自身的生存,包括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维护领土完整;第二,促进其人民的经济福利与幸福;第三,保持其政府体系的自决和自主。这些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和最基本的对外政策目标。

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划分,最重要的是确定第一档次的利益,即生死攸关的利益。在安全互动中,无论是一个国家界定自己的利益,还是评估别国的利益,最重要的都是判定何为生死攸关的利益。

国家利益产生的解释:整体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Page 178)

整体方法假定,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要完成的历史使命。它的命运和使命是不能选择、改变、拒绝的。因为这些东西深深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历史和地缘政治地位之中。政治领导的目标就是揭示使命。整体方法所涉及的利益是自上而下产生的。这种利益作为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超然于群体利益之上的东西。它所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的需求,因为具有宏观和神圣的特点。

实证方法是基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比较理性的基础。认为国家利益只不过是社会中多元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排斥的集团利益的最小公分母。政治领导人并不能揭示或发明这种利益,只能理解并平衡之。实证主义所涉及的利益是自下而上产生的。面对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具体利益要求,国家作为全体国民的代表,它的利益只能是整个社会中各个局部利益互动的结果。国家不是利益的发明者,而是利益的调和者。


相关话题/国际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