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崇高: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直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10、悲剧(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是由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在《人类本性》中提出来的,无伤大节的拙劣才可以令人发笑。当权威失去权威,让我们感到鄙夷时,他才使人感到可笑。霍布斯说:“笑的情感不过是发见旁人或自己过去的弱点,突然想到自己的某种优越时所感到的那种突然荣耀感。”喜剧性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这种说法有一下的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康德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归于消失。
13、生命的机械化:是柏格森提出的。他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
而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喜剧性。
14、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赛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从心理学上看,艺术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15、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它提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集体无意识”
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
16、有意识味的形式说: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有意味的形式”。
17、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普遍情感或情感要领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18、意向: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人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的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19、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20、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21、灵感:所谓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论述题:
1 、论为什么美符合生活的常识,确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⑴生活中有美有丑,有悲也有喜,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在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确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学是生活。⑵“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有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如果不是美的,违反了他第一句的讲法;如果是美的,又违反了他第二句的讲法。这样,在同一个定义中,他就自己发生了矛盾。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2 、深入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P99 -102
答: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3 、如何理解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面对形象,我们不能单凭理智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感性的形式,通过感情和想象来进行感受和感知。⑵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
美的形象应当都是自由的形象。它除了能够给人带愉快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当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美都应当是自由的形象。首先,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次,自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美既有外在的自由,也要有内心的自由。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既是美的规律,又是自由的规律,二者的一致,美的形象就都成为自由的形象。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过程,正是客观现实中的美不断地自由化地转化为形象,不断自由揭示和显露其新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质的感性形式也被精神化,变成自由的形式,用来自由地表现人的本质力量。黄山的“猴子观海”。
4 、论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
答:⑴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他们不仅不完全沉湎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对象进行关照和欣赏。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⑵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由理性协调的感觉,超越了动物的感觉,成为产生出美感的感觉。⑶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人的感觉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它能把错综复杂而又混乱的世界,整合、创造成富有诗意的画面。因此,人的感觉才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能够产生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⑷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⑸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亲友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5 、论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牲征?
答:⑴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生理是物质性的,心理是精神性的,二者的矛盾是很明显的。
但是,任何心理活动都必须建立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美感欣赏就是通过生理上的感觉器官来与客观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并对客观现实做出审美的评价。⑵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美感欣赏是一种个人的活动,最富于个性色彩。但人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人的个性归根到底,也是来自于他的社会性。
美感欣赏因人而异,看似只有个性的千差万别,而没有共同的社会标准,其实不然。人的内心结构本身,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这美感欣赏既是同中有异,富有个性色彩;又是异中有同,具有共同的社会标准。⑶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矛盾统一。在审美活动中,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感受觉器官来与外物建立审美关系。感觉器官本身是具体的,它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的对象也是具体可感的。这就使得审美活动具有具象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与此相关的是心灵在感受美的时候,通过直觉,把情感灌注在审美的过程中,从而沉浸和陶醉在具体对象之中。因此,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从外在感官到内在心灵,都表现出具象性的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审美欣赏只是完全具象的,与任何抽象无关。具象性与抽象性,本来是人类心理结构中一对既矛盾而又统一的范畴。具象与抽象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性不仅与具象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就象是钱钟书所说的“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而加强了具体审美感受的意蕴和美感。⑷自学性与非自觉矛盾的统一。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
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⑸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矛盾统一。审美一方面超出了个人狭隘的功利打算和利害感,不具备任何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功利性;但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使人超出庸俗的个人主义的范围,从而达到把人提高到符合社会前进利益的广义的功利目的。因此,审美活动有着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统一的特征。
6 、论优美的特征:
答: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⑴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优美与崇高相反,它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而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是一个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⑵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其内容上是政常发展规律和人们的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呈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渐次、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⑶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美、柔媚、安静、秀雅、圆润、舒缓、清新、渐次等品格。例如: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萋萋的芳草等自然风光的优美。
7 、如何理解悲剧性的效果?
答:⑴悲剧由痛感到快感。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很沉痛,一旦把这沉痛的感情升华到更深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其精神的无穷威力,感受到永恒不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于是有了然之悦,有会心之悦。通过关照,可以彻悟人生。⑵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这一大背景上去理解,这样,有限的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便同无限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⑶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主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
8 、论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⑴虚拟性。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比如: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并非实存的,而经过了主体创造性的加工-即虚构、虚拟,目的是为了表现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⑵感性。
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如:八大山人的名画《猫》,接受者目所视见的,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猫,仅凭自己的直接,不需理性分析,便可直接感知“猫”这一意象的存在。⑶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向和想象将“意”与“象”融合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性是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正是借助想象,将多种人生感慨熔铸在一起了。⑷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9 、论艺术品的鉴赏过程?(结合实际说明)
答:艺术品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⑴观。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接受者开始接触艺术品,首先是初步了解艺术符号的意义,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直观地感受到美。⑵品。“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⑶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使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悟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10、评述狄德罗“美在关系”说?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一)“关系”的类别:一是孤立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质而言,它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真实的美”。二是一种理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由这种关系而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狄德罗称之为“外在于我的美”。由这三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二)贡献与局限: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再者,美离不开关系,关系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美,有的不美。因此,从事物之间的关系探求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求解路径,但我们却不能笼统地把美看成是关系。
11、论述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答: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简答题:
1 、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逻辑起点及主要观点?
答:起点:立足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观点: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 、在美的观念问题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答:我们在探求美的本质问题时,就要打破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学的美的观念,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4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1 、人生的意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进一步延续自己的生存的同时,还创造着和欣赏着,人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类的生活。2 、人生的反思与反悔。人在立足与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同时,还应该以艺术家的精神气度对人生有所反思和反悔。立足与人生应当美化和高尚化的观点,站在生活的外面对生活进行反思和反悔,从而创造出更为理想的、带有普遍性的生活,也就是有意味的生活。3 、人生的价值。美是人生最高价值之一,美的价值的实现,就显现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不断发挥、提高和丰富。
5 、美是多层累的实创的基本含义?
答:含义是:一是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二是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和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不及分析和推力,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6 、美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答: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不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7 、审美中情感与想象的关系?
答: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第一,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当一个人情感充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便借助于想象力,通过虚伪的状态使情感得到满足。第二,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为了适应情感的需要,我们在审美欣赏的时候,常常把普通事物的形象加以改变或夸大。第三,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为无有。可见,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8 、掌握美感中理解的特征?
答: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钱钟书曾这样说诗中的理性内容:“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这同样是美感中理的特征,它与情感交融在一起,参与对对象的感性体验。美感中的理解,对某种特殊的事物加以抽象的处理,。使它以某种具体的形势呈现出来是抽象与具象统一。
9 、掌握崇高的特点?
答:崇高的对象常常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因而引起了一种愉悦感。
10、掌握悲剧性的本质?
答:本质是:1 、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2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和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3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11、理解丑的美学意义?
答: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最后,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花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12、简答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首先,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因为任何艺术作品,即根植于现实生活,有是艺术家的创造。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其中的现实性因素是丑的,而创造性因素有是美的。其次,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加典型了。因此,生活中的丑到了艺术中,不是变美了,而是暴露了它的丑的真面目,让人真实地认识他丑的本质。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再次,生活中的丑不仅常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而且作乖弄丑,把自己打扮的似乎很美。艺术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真实地揭露丑,就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产生美感。
13、简答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答:一、物质是在层是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舞台、铅字、银幕、胶卷、录像带等。二、形式符号层是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向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如果说物质是在层是它的间接性物质存在,那么形式符号层则是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它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三、意向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向世界只潜在地存在与形式符号层中,而现实地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艺术品的审美特质和价值集中体现于意向世界层。四、意境超验层是意向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上述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
14、简答意境与意向的区别(关系、区别)
答: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因为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其主要区别在于:首先,虽然二者均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表达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其次,意境是印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意象一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又普遍性。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向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这是意象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