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课堂笔记叶浩生主编(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4


    ②精神分析研究的不是正常的心理,而是研究变态的心理、精神异常、神经症等;
    ③传统心理学研究正常的心理活动,精神分析研究潜意识,也被称为深度心理学;
    ④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常为实验法、观察法,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为临床观察法。
 

弗洛伊德

(1856-1939)捷克

主要著作:《梦的解释》、《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
主要思想:
▲研究对象:无意识现象和内容

    意识过程在人的全部精神过程中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无意识]就像冰山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要地位。无意识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从前意识到意识,或从意识到前意识,二者虽有界限,但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中去。[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弗洛伊德整个学说的理论基础。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对日常生活的分析
    ①自由联想——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的情况下,不给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地报告他所想到的一切,不管他们是怎样的荒唐、不重要或毫无意义,都不应该隐瞒。精神分析者把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分析者和患者双方都认为找到了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②梦的分析——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指梦的真正含意,即梦象征性表现的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
    ③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常见的遗忘、口误、笔误、疏忽等过失现象往往都有潜意识的欲望动机,都是意识和潜意识矛盾斗争的结果。

▲本能论                                   
【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
本能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来源——本能的来源是身体状态或需要(欠缺);

②目的——本能的目的是消除身体的欠缺并重建内在平衡;

③对象——本能的对象是指减少或消除身体欠缺的经验和事物,有的对象是固定的,有的对

象是不断变化的;

④原动力——本能的原动力决定于身体欠缺的程度。

本能的种类:   

 

 

 

 

 

 

 

▲人格论

(一)人格结构:伊底(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①伊底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伊底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本能为主。伊底不考虑外界现实的情况,不考虑时间、地点,不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活动,而是趋向于立刻寻求满足,以发泄原始冲动。伊底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②自我是从伊底中分化出来的,是有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自我既要满足伊底的即刻要求,又要按客观的要求行事。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而伊底所代表的是情欲。但自我不能脱离伊底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来自伊底,自我是用来帮助伊底并力图使伊底得到满足的。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分成两部分,一种是执行的自我,即自我的本身,另一种是监督的自我,即超我。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伊底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

(二)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①口唇期(0~1岁)              

②肛门期(1~3岁)                   ①②③属前生殖阶段

③性器期(3~5岁)恋母、恋父情结

④潜伏期(5~12岁)

⑤生殖期(12~20岁)

△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

【固着(固恋)】fixation,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习惯反应的刻板化。

【倒退(退行)】regression,一个人的发展到相当阶段后因遭受到挫折而重新倒退到较原始的发展水平。

[评价]

积极意义:①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关于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 

为个体行为的深层认识提供了条件;②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

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这对现代发展心理学有深远的影响。

缺陷: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人格的发展。

▲梦论

“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

梦的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

①凝缩——几种隐意用一种象征(或符号)出现;
②移置——在梦的工作中,把隐梦内容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部分替换其主要的部分;
③象征——以具体的形象代替抽象的欲望;
④润饰——醒后把梦中无条理的材料加以系统化来掩盖真相。

▲焦虑论与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关键因素,认为焦虑主要是对不可发泄的性冲动的一种有害反

应。
△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①现实性焦虑;②神经性焦虑;③道德性焦虑。
△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

①其作用是避免和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趋乐避苦);

②大多数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

③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①压抑;②投射;③移置;④否认;⑤反向作用;⑥认同;⑦退行;⑧升华。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在西方,弗洛伊德有无意识领域的哥白尼或达尔文之称。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开辟了性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西方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解释中忽略了心理因素的作用。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坚持还原论、等同论。①单纯用物理学定律、生物学范畴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实质上完全抹煞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否定了意识在日呢的心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把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物理、生物的运动;②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企图用变态心理的规律去说明常态心理的发展,把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混为一谈。
    3、学说的生物化倾向。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化倾向,提倡泛性论。
    4、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其概念和理论纯粹出于主观的臆想和纯粹的逻辑演绎,甚至简单地运用神话传说来证实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没有事实为根据,也无从加以客观的验证,故通常被称为心理玄学。
 

荣格

(1875-1961)瑞士,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主要著作:《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学》、《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主要思想:

(一)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在潜意识之中一定存在着和人的情感、记忆、思维等相关联的各种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反应时延长。通过情结可以找到心理疾病的原因。
【情结理论】
    ①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是整体人格机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②情结虽然是潜意识的,但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并足以影响意识活动;
    ③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它可以把个体潜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
    ④人人都有情结,只是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等方面各不相同。

△情结的主要来源:①童年期的心理创伤;②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

(二)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
    【个体潜意识】与意识中的自我最接近,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是发生在个体身上与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
    【情结】就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的情绪性观念群,也就是具有相对自由性的一簇簇潜意识的心理丛,它决定着人格的取向和发展动力。
    【集体潜意识】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固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潜意识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种族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原型】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与本能相区别的,本能是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原型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本能与原型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是本能自身的潜意识意象。

原型的种类:人格面具、阿妮玛和阿妮姆斯、阴影和自性。
    ①人格面具——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②阿妮玛和阿妮姆斯——又称男女两性倾向。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
    ③阴影(阴暗自我、“兽性”)——一切不道德的欲望和倾向。
    ④【自性】即潜意识中的自我,指自我的本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三)心理类型学

1、态度类型
    荣格划分了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内倾型的人其心理活动经常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外倾型的人好社交、活泼、开朗、喜欢标新立异,易适应环境。事实上,许多人介于两者之间。潜意识中的类型与意识中的态度类型相反。
2、功能类型:①思维;②情感;③感觉;④直觉。
3、态度类型与功能类型的组合:
①外倾感觉型——常注意并记住事物的外部特征,追求欢乐,活泼有魅力,精明而求实。
②外倾直觉型——对不确定的事物有敏锐的感觉,易变而富有创造性,做事常凭主观预感。
③外倾思维型——对事物的结果感兴趣,对结果后面的观念不感兴趣,思维常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④外倾情感型——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思维常被情感压抑。
⑤内倾感觉型——对事物有深刻的主观感觉,情绪易受外部影响,注重事物的效果。
⑥内倾直觉型——具有超然直觉,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脱离现实,体验奇特怪异。
⑦内倾思维型——喜欢抽象思维,遇事主观,待人冷漠,倔强偏执,情感受压抑。
⑧内倾情感型——富有同情心,沉默寡言,不易接近,内心体验丰富、强烈。

(四)心理动力学
动力系统——向人格提供各种能量。
1、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2、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3、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4、等量原理和熵原理。

    【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或产生。
    【熵原理】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保持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
5、心理能量的前行和退行。
    【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

    【退行】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
6、能量输导系统。

    【能量输导】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的现象。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个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

(五)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1、童年时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①无序阶段——婴儿期;②君主阶段——自我开始发展;③二元论阶段——区分主客体。
2、青年时期(从青春期到35岁或40岁)——“心灵的诞生”时期
    主要任务:克服童年期意识狭窄的倾向,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量,不要过分迷恋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否则他就会在人生的后半段发生障碍,不利于实现个性化。
3、中年时期(从35岁或40岁到老年期)
    如日中天,事业有成,社会地位和家庭都比较满意的时期,但也容易出问题,如中年期心理危机。
4、老年时期
    喜欢沉浸在无意识中,喜欢回忆过去,更愿意考虑来世生活问题。

▲分析心理学简评

[贡献]

1、分析心理学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探究人类意识、心理的起源提供了理论启示。
    2、强调人格的整体性。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自性”原型的统一指挥下,把人格的所有成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整体需要,即自我实现,这种整体观对正确理解完整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
    3、荣格对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4、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研究方法的灵活性。荣格先后使用过机械因果论、目的论、“共时性”等方法。
[局限]

1、荣格采用经验分析和主观推测的方法,使他的学说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科学依据。

2、荣格的著作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到处都充斥着神秘主义的色彩。

3、荣格的理论体系过分夸大了潜意识,特别是集体潜意识的作用,把意识降格到了附庸的

地位,不符合人类的心理现实。

◎结合史实论述荣格和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的分歧

(一)心理动力上的分歧

     1、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论中把性本能称为里比多,认为里比多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
    2、荣格在早期曾用里比多来代指心理能量,但他的里比多和弗洛伊德的不同。荣格认为里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后来他用心理能量取代了里比多。
(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1、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他重视前半生和早期经验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强调行为发展的重要性。
    2、荣格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他重视后半生对人的影响。中年期是他最关注的时期。
(三)概念体系上的差异
    1、弗洛伊德以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为研究对象,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相互结合。如果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则正常发展,反之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他的研究方法为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等。其代表著作《梦的解释》于1900年出版,大大推进了精神分析运动,大体上构造起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
    2、荣格除了研究无意识外,还研究人格差异。他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它们在“自性”原型的统一指挥下,把人格的所有成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整体需要,即自我实现。荣格采用机械因果论、目的论“共时性”的方法研究。
(四)研究倾向的不同
    1、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属于生物本能的取向。
    2、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学研究,他把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看作某一民族独特历史的心理状态,可见其社会文化的研究取向。

阿德勒

(1870—1937)奥地利

主要思想:

 

  • 心理动力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为取向,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有两重性,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也可以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

 

  • 生活风格理论

1、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2、从形成看:儿童在四五岁时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生活风格的类型取决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以及社会环境。

3、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理解生活风格有三种途径:

出生顺序:即使是出生在同一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先后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早期记忆:阿德勒认为,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可以发现过去的记忆与现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个体所感兴趣的东西。

潜意识梦境:潜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通过梦的分析,能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优越目标。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认识和理解了某个人的生活风格,就意味着把握了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理解人性的目的。

 

  • 个体发展理论

1、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相互的作用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阿德勒承认遗传因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因素只有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才会发挥作用。

2、遗传和环境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客观条件,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会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3、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而个体心理发展的品质和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即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

4、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即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个体的活动程度是在儿童生活早期经过任意创造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

 

  • 社会兴趣理论

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遇到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个重大问题。个体能否正确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因此,要想使失败者恢复有意义的生活,就要发展他们的社会兴趣。


相关话题/西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