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建巴黎中心区的畅想曲
格罗比乌斯等人的新居住区的实验与实践活动
5、英国的卫星城与田园城市建设
a.概念---翁温1922年《卫星城市的建设》
大伦敦区域规划理念
1930年帕克尔第三座卫星城市的建设---威森肖维1)10万人2)依靠母城3)公共交通体系
4)邻里单位的实践
b.影响---100公里范围内的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社区运动、邻里单位与划区理论
6、英国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的美国社区运动
芒福德的地区城市理论 斯泰恩Stein的汽车交通与大街坊理论 雷德伯恩Radburn体系
大街坊、分级/尽端式车行体系、完全分离的步行体系、成组团的住宅群
1929年佩里的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概念
小学的服务半径、1000户/5000人、交通性道路为界、配套商业服务设施、保持地景、乡土观念
屈普Tripp的划区Precincts理论
大街坊与新的交通系统、道路分级、高速干道、减少支路与沿街建筑
区域规划
20年代以来、先自大城市地区和工矿地区开始
英国:1千万人口、R50KM的艾勃克隆比规划
美国:纽约及其周边的区域规划
德国:中心地理论
(前)苏联:大型工业项目、新城市、疗养区
7、雅典宪章
a.1933年雅典会议宪章内容:
现代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
从人的需求出发,安全方便的邻里单位
城市公共绿地与风景地带
反对伟大的排场
保护名胜古迹与古建筑
重视城市空间效果
b.意义:适应城市新变化、挑战陈旧观念、强大的生命力
8、广亩城市、带形城市与指状发展
a.傲慢的Wright赖特与他的广亩城市Broadacres City
源自城市分散主义---对城市的否定
对现状不满、怀念威斯康辛州独立农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每户一英亩土地(4047平方米)、依托廉价电力供应和高速交通体系
b.带形城市与城市指状发展
源自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控制城市宽度、划分连续平行带(大交通、工业、绿化、居住、公园与文教、自然边界与绿带)、力求最少污染、可无限延伸
9、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决议:保存历史城市的基本格局,整顿街道和广场系统,改造莫斯科
1)禁止新建工业企业
2)扩大城市规模到500平方公里
3)外围森林绿带和楔形绿地
4)先进的交通体系:庞大的地铁、电气化郊区铁路
5)开辟水源,建设港口城市
6)注重城市艺术性,结合古典艺术和新建筑
(以下10,11,12都是战后规划2008考题,具体答案还未整理)
10、大伦敦规划
单中心、同心圆、放射+环路、增加绿化
伦敦郡48公里半径的四个圈层: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 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
8公里宽的绿带圈:限制、运动场和农副基地 外圈:人口疏散地和工业企业
1946年《新城法》与卫星城、邻里单位的尝试
问题:疏解不力、不便
60’s设置城市长廊与反磁力中心城市
11、英国第一代新城---哈罗
1)规模:8万人、26平方公里
2)结构:两侧工业、4个居住区(13个邻里单位)
3)独立的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4)注重城市特色与景观塑造(选址、地貌利用)
5)简单的汽车路、市中心集中停车6)问题:规模小、发展慢、就业差、回流现象
12、勒.哈佛的重建
勒.哈佛的重建
1)受戛涅工业城市思想的直接影响
2)工业化---模数制 城市、道路、设施、建筑、预制件 的大量使用
3)古典的构图手法 十字干道、中心广场、标志建筑(18层的市政厅和St.Joseph教堂)
13.50年代的新城建设
a.英国新城:1946年新城法和1947年城乡规划法---英国---生活与工作平衡、平衡、独立自足的新城
50年代前的第一代新城14个
实例:坎伯诺尔德
1)规模更大、更加紧凑集中灵活2)完整的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3)丰富的山地景观和住宅
b.瑞典、日本和苏联的新城建设
瑞典新城---魏林比: 规模较小、几个新城组成一个新区、设置集中的一个中心服务区
日本千里新城:规模较大、依托大城市和公共交通体系、集中设置新城服务中心(靠近车站)
b.
苏联新城---泽列诺格勒:规模较大、绿化多、布局简洁而丰富、选址好、人口发展快、集中设置城市中心。
14、50年代的商业区
传统与形成:步行区、广场空间和人车分离设计---
步行商业街---荷兰鹿特丹的林巴恩
二战破坏、临近主干道、平面设计、统一设计、简单、概念化、示范意义
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心
20’s始、50‘s发展、以汽车交通为基础、大型化、郊区化
美国的室内商业街
玻璃顶棚等、连接大型建筑、室外环境小品室内化、水平与垂直交通方式、人性化
日本的地下商业街
土地紧张造成、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先进的交通和环境设施
15、50年代的新建大城市
a.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印度昌迪加尔:
1)1951年规划、15-50万人、全新首府
2)模拟生物体的规划构思
3)整体而精美的设计---道路、建筑
4)功能分区明确---雅典宪章的反映和弊端
5)有序和机械、丧失人情味和民族地方特色
b.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2006考题,要求图示)
1)1956年规划、强烈的象征意义
2)结构清晰、分区明确
3)杰出的城市中心设计---简洁而表意
4)尺度失衡、缺少人情味、城市设计简单化
c.朝鲜平壤的重建
1)1956年开始的的五年计划、千里马精2)全部新建的城市、以人民性为核心的建设原则
3)注意城市地形地貌的利用
4)规模控制与用地限制
5)中心区设计
16、50年代的科学城
目的:长远地发展科技和国民经济
内容: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生产企业组成
以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为例:
1)选址与利用---风景优美、绿化环境好2)分区明确、结构清楚、方便生活
3)完整的分离式交通体系
4)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5)考虑远景发展余地
17、50年代的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
历史虚无主义和胜利者狂热激情---阶段性发展
罗马的古建筑和古城保护
总体规划---另建新城
为保护目的而调整规划建设
实事求是的保护态度---发现一片保护一片
保护现状而不恢复原样、考古公园
分级分区保护、立法保护
欧美---成区成片保护---整体保护模式
18、50年代的居住区
解决房荒、规模发展居住
改变街坊模式、优化居住环境的尝试
现代设计理念、重视人的生活需要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扩大的居住小区、居住区、社区、新村等基本概念
问题的简单化与多样性
19、50年代的区域规划与国土整治
目标: 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系统化
带动后进地区协调/统一发展
大城市及周边的重新开发
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中心地学说与增长极核理论
地区网络模型、增长极核策略、城市分极发展、区域化规划思路
城市集聚区
荷兰的城镇环群、绿心大都市、大都市的功能分散化、多中心城市理念
国土整治规划—日本、法国、德国、苏联等
20、环境学科的兴起与CIAM第十小组
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发
人、自然、建筑、环境的综合学科
整体性Holism的设计思路---影响深远
1955年Team10成立:出发点---关注人与社会的需求,簇群城市的设想,流动的观点,生长的观点,变化的思想
21、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概况
城市规划走向多学科化、综合化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人口急速增长,城市职能结构转变,大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策略
城市群与区域规划的发展
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与平衡发展,更多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
城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城建设
22、60年代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特点: 覆盖更广、类型更多
各经济区整体发展
对非生产领域/要素的关注
日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1962年---产业发展
1969年---整治环境
1977年---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1986年---成熟、稳定、安全、开放的国家
23、60年代以来的总体规划
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发展
反磁力吸引中心城市,城市发展长廊,观念反复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平行带状发展战略
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城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
长期发展计划,七方案比较与选择,重视公共交通,振兴城市中心
东京都改建规划---复合式城市结构
确立多个城市副中心,带形城镇群,科学城建设,旧城改建计划,鼓励外迁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多中心城市结构,八大规划片,等级规划分布,限制主城的森林绿带26平方米/人,多级快速放射路与环路
24、60年代以来英国的新城建设
特征:更大、更紧密、更独立,强调经济性
第二代新城---郎科恩
加大规模,简洁的8字形结构,分级组织、融合居住环境,鼓励公共交通
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
规模更大些,独立新城而不是卧城,重视经济性和公众参与规划,不再片面分区,开放式的城市中心设置,重视公共交通的经济性和便捷,景观设计
兰开夏新城---城市群
25、60年代以来法国的新城建设
平衡大城市地区的发展,增强其综合性和吸引力,依托现有城镇,
发展较快,松散与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积极尝试新技术革新
26、60年代以来大城市内部更新改造
内城渗漏现象
建设多个城市副中心/地区性中心
采取多种政策恢复中心内城
基本要点:缓解旧城中心的压力/旧城复兴
1)居住复合性增强
2)多层次、立体化的先进交通方式
3)重视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27、60年代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区
60年代的筑波科学城
尖端技术开发,与产业发展结合松散
生活设施先进,环境优美
分区清晰,人性化,功能单一
80年代的关西科学城
重视科研体制和城市发展新模式的研究
依托区域网络优势: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区位、经济地理条件
塑造城市品位,增强吸引力
欧美的科学园区
形成条件:现有人口、科研机构、投资密集、超前技术
弊端
28、60年代以来的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与世界遗产委员会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1979年开始登录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保护内容增多,不仅是古建筑,文物环境、街区与古城,乡土环境与民俗文化
保护法规的建立健全
29、60年代以来的城市中心建设及其它
评价城市标准---历史、文化、环境
先进、完善的交通组织---立体化、步行化、人性化
以绿化和文化环境突出各自特色
中央广场立体化、空间化
多样化的城市商业区---各种形式的步行街
回归自然---城市园林绿化
火烈鸟与5‰计划---城市艺术品设置
30、60年代以来的居住区与居住环境
科学、系统研究居住环境
摒弃单一生硬的规划方式
以科学高效为基础的人性化
各类用地的适当有机混合
整体化设计---整体式小区、大型综合建筑
低层高密度住宅群
31、60年代以来的环境-行为研究:从视觉艺术到人的认知研究,从空间设计到场所设计,从物质环境规划到社会环境规划,公众参与规划
3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秘鲁利马
1、协调平衡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有效利用资源
2、城市增长的存在问题与不同形式
3、更加有机的分区概念,反对简单机械的分割
4、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涉及人类尊严
5、鼓励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多样化城市运输
6、通过立法解决城市土地使用的有效性和公平
7、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已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大问题
8、更加全面的文物与历史遗产的保存观念,鼓励保护性利用,并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9、恰当地评价先进的工业技术及其使用
10、动态的、强调过程的设计与实践观
11、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空间、城市结构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突出地域性、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不再是“壮丽的表演”
33、新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六大领域: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海洋开发与宇航工业
后工业社会的理论思潮
新兴产业群的形成与布局结构
产业组织管理的网络化、全球化
信息智能主导的产业发展
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影响
(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
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遥感技术
模拟技术的运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几何模型、生物/仿生模拟,环境生态学的发展
34、未来城市
ARCHIGRAM与步行城市、插入式城市,GEAM与空间城市及其“基础结构”
新陈代谢派与东京2000年规划、城市共同体,上天、入地、进山、下海的城市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仿生城市与建筑生态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