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实际运用是公共行政权力的第三个要素,主要是指公共行政权力所特有的实际操作性质。公共行政权力操作不当,必不能实现其合理性。也必有悖于其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公共行政权力的实际操作及其有效性,是公共行政权力的现实基础。归根到底,行政研究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寻求保证公共行政权力有效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第2 章行政职能
二、思考题
2 .简述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答:行政职能的内容、形式非常复杂,考察行政职能可以从以下凡个角度进行:
( 1 )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部分,因此,行政职能缘起于早期人类建立国家的政治契约。作为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一的职能,行政职能从一开始就是与人们对国家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人们对国家职能设定的一部分。因此,关于行政职能的考察,不能离开关于国家作用的考察。
( 2 )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行政目的是关于政府基本价值理念的阐释和规定性,其中包括行政道德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实际过程中,行政目的表现为政府行政目标与政府行政动机的统一。行政目的在价值形态上表示政府存在必要性。行政目的引导行政职能,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相应设定行政职能。
( 3 )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两者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为了履行政府职能而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这里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主要形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构成了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现实基础。
( 4 )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关于政府公共行政原理的再认识,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行政改革以调整或改变公共行政关系,进而不断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并通过政府制度的不断创新,不断引导、诱发、推动一定的新的制度安排,最终形成良险的互动关系,不断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行政改革是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形式之一,而转变、修正、调整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行政改革最经常的诉求对象。
8 .简述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
答:( 1 )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职能较之传统行政得到了很大扩展,由于享有立法创议权,且获得了广泛的委托权,国家行政机关事实上已经涉足于相当多的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检察功能,即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 2 )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原因
① 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明显加快、新的事务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产生了“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现象明显增多并激化了传统国家组织体制、领导制度、管理方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扩展职能解决。由于唯有国家行政机关决策权力集中,并集合了管理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促使其职能扩展。
② 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人们对于行政职能的扩展并非单纯的抵制或拥护的态度,而是以现实的经济及个人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从而使职能扩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
9 .简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谈一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答:政府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都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合作与支持。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阶段分析:
( 1 )重商主义时期。早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重商主义经济学就提出了保护和扩大贸易,消灭封建割据,实行国家干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主张。
( 2 )自由主义时期。随着商业资本转向了工业资本,资本诉求随之由主张国家干预转向主张自由资本主义。
( 3 )凯恩斯主义时期。20 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
( 4 )新古典综合理论和管理革命。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出现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该学派试图实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综合,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实现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
( 5 )新自由主义理论时期。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此兴起。
( 6 )新凯恩斯主义时期。进入8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再次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猛增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国家干预论东山再起,并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与政府职能问题相联系,关于“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争论一直是缠绕西方经济学的主要争论之一,这种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但经过大的历史反复,问题将不会集中在是否需要市场或是否需要政府干预,而会集中在如何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与政府对市场的合理干预之间的平衡方面。
13 .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答: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凡个方面:
( 1 )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 2 )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由于存在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因此会损害社会效率。
( 3 )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 4 )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 5 )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 6 )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 7 )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 8 )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14 .简述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
答: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 2 )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因为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而难以履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 3 )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而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既不比常人更坏,也不比常人更好,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
( 4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因此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对政府违约行为惩罚的空置;
( 5 )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所以,政府与市场不能实现相互替代;
( 6 )垄断性是政府的不可克服的弱点,而垄断性导致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 7 ) “逃避错误”因政府行为无法直接比较、政府效率无法直接评估而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 8 ) “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事实上这种体系既不能保证选举体系选举的效率,也不能保证完全代表每个人利益,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
17 .简述张金鉴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
答:张金鉴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1 )维护职能,即维护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主要通过制定得到社会公众较为普遍认同的国家典章法令,建立、确定和巩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国家的主要价值规范、国家的法统。维护职能实质上是政府的制度职能,维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而实现基本社会制度的稳定,是政府维护职能的基本日标。维护宪法和国家政治制度是政府维护职能的核心问题。倡导和培植国民的主导价值观,也属于政府维护职能的范畴。
( 2 )保卫职能,即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保卫职能在国家间关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通过国防、外交、对外政策,保卫国家主权,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对内则主要表现为:① 保卫公民的宪法权利,包括财产拥有权、言论自由权、劳动权、种族和性别等平等权、被保护权等等;② 维持社会秩序,表现为通过运用国家强制力量,譬如警察、军队、监狱等,使法律得到遵从。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权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等,都属于政府保卫职能的范畴。
( 3 )扶助职能,即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确定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进而通过广泛的产业政策、关贸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政策规制和政策倾斜,帮助各界顺利发展的职能。扶助弱者生存主要是政府保障和救济职能,包括由政府组织或监管的退休金、健康保险、失业救济、老弱病残者救济等等。政府关于扶助职能的理解、履行扶助职能的意愿、能力和实际状况,直接关系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 4 )管制职能,即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其主旨集中在两个方面:① 依法控制、限定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行为,使其不会、不能因自身的利益而非法或不当地侵扰国家、社会、他人、其他行为主体的权利。侵扰者由政府对其实施惩罚。② 为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多数人的利益、长远利益,依法控制、限定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行为。诸如外汇管制、尾气排放标准管制等,都是政府履行经济和环境保护管制职能的表现形式。
( 5 )服务职能,即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政府服务是典型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取之于国民的税赋,用之于国民的福社。公共设施、公共卫生、公共交通、公共通讯、公共咨询、公共信息、公共教育等政府投资兴办及监管的事业,都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公园、公立图书馆、公立学校、政府公共信息网页等则是典型的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提供更为广泛、更为快捷、更为有效、更为公平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国家政府普遍面临的世纪性挑战。
( 6 )发展职能,即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创新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在信息化社会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发展职能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政府通过积极而有效的公共政策的引导,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政府发展职能的价值内涵,也是政府发展职能的价值评判标准。
18 .简述效率优先论。
答:效率优先论是指提倡以效率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 1 )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竞争的产物,竞争与市场相联系,市场则与“天赋人权”的自由权利相联系。换言之,效率优先论认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没有个人权利就没有个人自由,没有个人自由就没有市场竞争,而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效率。因此,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
( 2 )效率反映真正的公平,政府干预将导致公平虚无。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个人勤奋工作的结果,直接反映个人努力的程度,而勤奋的人理应占有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效率反映真正的公平,政府不能通过干预实现“结果均等”,因为这会损坏社会发展的机制,最终导致“公平”的虚无化。
19 .简述公平优先论。
答:公平优先论是指提倡以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 1 )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不适用于市场交换。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作为天赋权利不能用后天源自市场竞争的金钱作为衡量的尺度。市场竞争导致的个人收入的巨大反差,是对个人权利的直接侵害。
( 2 )效率是不公平的结果。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效率不但与“公平”无关,而且是不公平的结果。因为,市场竞争不仅会导致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而且会形成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 资财占有、信息占有、社会关系占有、受教育程度、个人能力等等,从而严重破坏“机会均等”的原则,形成事实上的权利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化、深刻化、持续化,进而可能导致制度危机。
( 3 )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实现公平。市场从来就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评价和付酬的。因此,只有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即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均等。
20 .简述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答: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 1 )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平等和效率都是很重要的,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折中。折中的途径既不是效率优先,也不是平等优先,而是二者兼顾,即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 2 )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同时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和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共经济,进而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借以在保持以“自利”为导向的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观调节,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21 .为什么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更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相联系?
答: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之所以被认为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更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相联系,其原因如下:
( 1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政府经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从政府与市场的层面看,公平需政府主导,而效率需市场主导;所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单纯地发挥作用。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但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而政府调节具有自主性;市场调节更多体现的是微观效率问题,而政府调节需更多体现宏观效率和公平问题。因此,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二者既具有互补性,也具有替代性。
( 2 )公平与效率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社会职能。公平与效率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经济增长与大众福利,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关于效率和公平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论,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机会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力的平等化。效率则是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时间内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恒定标准。
( 3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该关系直接与广泛和深层次的人类价值判断问题相联系,进而与政府的职能及宏观公共政策选择相联系,成为每一个国家的政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公平与效率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可以有主次之分,却很难做到并行不悖。这样作为一种宏观公共政策选择,政府事实上必须取舍维护社会公平抑或提高效率,作为政府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政策标准。
22 .简述对现阶段中国政府主要职能的再认识。
答:我国目前正处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利益分歧和力量对比不平衡必然会导致资源占有不平衡,最终会造成社会心态失衡,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显著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尽量减少利益分配不公正带来的冲击。主要从以下凡个方面着手:
( 1 )社会保障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属于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现在也基本如此,只是其它层次开始出现)。在这种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而城市居民由各单位负责其生老病死。国家是以全社会所有人员的低生活水平为前提,来保证每个人的生存。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情况大大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大批富余人员出现了短时间的失业,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群体。一方面,涌现了一批富裕阶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特困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 2 )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可以把相当大的财力用于进行公开产品投入,全国范围内的单位制,又保证了各单位把很大财力用于公开福利,单位承担了政府的很大一部分职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办社会已渐渐成为一个历史现象,这些职能,已逐渐由政府承担,政府提供的公开产品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需要政府办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科技、教育、交通、通信、养老等领域,政府都应起到单个企业和单位无法起到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 3 )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应有所加强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经济发展不管不问,相反,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微观领域的退出,在宏观上的管理更应有所加强。政府应加强对刺激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研究中国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一职能凡乎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近凡年,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公开工程的投入,凡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都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已逐渐熟悉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现阶段中国政府应加强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
( 4 )确保公共安全职能应再加强
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对人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上目前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的矛盾在一定的时间里还很尖锐,甚至还会出现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公共安全职能应再加强,强化对所有社会人的管理,强化安全力量。
( 5 )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应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多,如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发展极需财政给予支持。不加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就不能保证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不能保证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同样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如刺激经济发展、还有鼓励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建设大型的公开工程,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所以政府要加强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并用强大了的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支持事关全局的公开工程,刺激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要加强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即所谓的初次分配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讲究公平。( 6 )自我革命的职能应加强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现行政府的运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部分职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运行模式已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必须加强自我革命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3章行政权力
二、思考题
1 .简述行政权力的内涵。
答:行政权力作为政治权力的一种,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1 )主体,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 2 )根本目标,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是国家利益的体现。
( 3 )作用方式,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 4 )客体,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及其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 5 )性质,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上少数人行使的管理权力。
3 .简述行政权力的结构。
答:行政权力结构是指行政权力整体性的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其建立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权力分工的基础之上,既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安排的静态结构,也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运行的动态活动过程。具体分析如下:
( 1 )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
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是指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架构,表现为行政权力关系及其制度安排的总格局,是行政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基本框架。构成行政权力静态结构的两个方面:
① 纵向的层级结构。行政权力的层级结构简称层级制,与行政组织体系的金字塔结构相一致,体现出行政权力主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 横向的部门结构。横向结构属于组织职能权力关系和参谋权力关系的结构,此类权力关系同直线权力关系相比是非常有限的。
( 2 )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
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也是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动态结构的特点在于:
① 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指向性。行政权力是一种矢量,其作用方向和轨道具有明显的指向。为了政令统一,为了使国家政策得以普遍地有效贯彻,行政权力运动必然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并作用于放射状的层级轨道当中。
② 体现了行政权力运行的层次性。的行政权力的运行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其中间过程存在许多中介。行政权力运行的这种层次性通过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体现出来。
③ 强调时效性。这意味着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在有效时间内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将失去其活动的意义。这是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之间的最大区别。时间在行政权力动态结构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④ 包含权力作用的结果。权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反映行政权力结构效应的因素。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政府绩效,对行政权力作用结果的测量演变为专门的绩效评估技术。
4 .简述行政权力的特征。
答: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既具有一般国家权力所表现出的合法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又因为自身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表现在:
( 1 )公共性。公共性是指行政权力的运作集中体现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
( 2 )手段性。行政权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从法理上讲,行政权力属于派生性的权力,是经公民政治授权或经立法权力委任之后产生的,必须执行赋予其权力的公民或国家立法机关的意志。
( 3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行政权力与其他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相对于社会权力的独立性和相对于统治权力的独立性。① 行政权力相对于社会权力的自主性源自于其公共性。这是指行政权力所代表的利益,是独立于社会上各种单个的或集体形式存在的特殊利益之外的,公共政策应该免受个别势力的直接干预。② 行政权力相对于统治权力的自主性,主要指在执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时,必须保持社会公平,而不能偏向于某个强势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