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历年考研真题答案整理(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8-11
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技术训练时,应当认识和利用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即应当沿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到合、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联系。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服从“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的一般性程序。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技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打牢基础,稳步前进。
(5)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合理的内部机制指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所指明的神经肌肉工作原理。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对中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正确支配等等。另外,运动技术还应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学原理。
(6)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所谓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技术风格要根据每名运动员的个体特征来确定,只有适合运动员的技术才能保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
(7) 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训练过程中既有“学习”因素,又有“训练”因素。就运动员而言,“学习”和“训练”两大因素构成了完整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技术训练过程。运动员从“学习”开始步入这个过程,但由于“学习”必须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所以即便在此时,“训练”因素也夹杂在其中。技术学习是技术训练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它将对整个技术训练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教练员和运动员有必要掌握技术学习的有关理论。
(8)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运动技术训练实践证明,改善动作基本结构和提高技术组合水平,是提高运动技术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运动员这种“创造”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亦是技术训练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9) 重视运动技术创新
运动技术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①直接提高运动成绩。②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或因素间的组合水平。③有效地制约现有技术。④更大限度的发挥人体潜能。
论述题
1、 竞技状态阶段性变化规律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对应关系(同2007年论述第1题)
2、 为什么各竞技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中要深刻认识竞技项目的本质特征
认清竞技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并将其分类,是构筑项群体系、进行项群训练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就是根据各项运动项目的形式、性质、结构共同点和差异,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类型的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分类对训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1) 运动训练学的各种研究经常是按运动项目的不同类属进行的。因此,按项目分类是建立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2) 运动项目的分类,可使我们在研究中,按项目类别深刻地认识各项目的本质属性和固有程序,以便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相应的探索,这对各类项目的训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 通过分类,可使我们更为清楚的分辨各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差异性,有利于各类项目之间技术和运动员素质的相互转移,训练方法的相互借鉴和移植,以及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009年
简答题
1、 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项群训练理论是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科学意义:
(1) 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以项群为基本单位去认识和概括同类竞技项目的共同特点,既能够获得远远大于一个单项运动实践的视野,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去把握几个或几十个运动单项共同的训练规律,又不会因受到其他类属项目不同特点的约束,而使得一个项群的共有规律无法显现出来。
(2) 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运动训练学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众多基础理论学科的科学知识综合起来,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而一般训练学理论由于需要反映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必须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同时也就衍生的加大了其与单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之间的距离。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距离的缩短。
(3) 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既是一般训练理论的延伸,又是专项训练理论的拓展,通过项群训练理论这一新的层次把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原有的两个层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2、 简述训练课的类型及特点
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教练员制定的任何计划都需要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实施。
训练课的类型及特点:
(1) 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这类课中主要安排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特点: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提高和保持体能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课的负荷较大。身体训练在大周期中的准备期第一阶段安排的较多。
(2) 技战术训练课:主要是进行各类技术与战术的训练,以及各种为专项技战术训练服务的辅助性练习。
特点:目的明确,内容、训练手段与方法较为集中。训练负荷视课的目的及其在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定。
(3) 综合训练课:这类课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也占一定的比重。
特点:根据运动员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的需要,运用包含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等紧密结合实战需要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训练。
(4)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这类课的任务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查或直接参加比赛。
特点:课的内容、测试的手段根据计划中的要求予以安排,课的负荷量可能较小,但一般来说课的负荷强度较大或者很大。在某些时候,这种负荷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相当强烈。
3、 简述运动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区别
(1) 定量评价:是对运动技术的量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是依靠各种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的各种生物学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定量评价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与评价者的经验相结合,从而使做出的评价与定性评价相比较,更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能够提供定性的信息,还能提供定量的信息,因而更明确且更能抓住关键,从而更能迅速而准确的提出改进技术的措施与建议。
(2) 定性评价:是对于运动技术的质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以观察法为手段,在采用观察法时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精确性。采用观察手段评价运动员技术状况时有两种途径,即在运动员完成动作的现场直接观察、评价和借助于录像技术在间接观察中进行评价。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评价的对象以及评价方法的不同:
定量评价的对象是对运动技术的量的特征,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的各种生物学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主要依靠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描述与评价。定性评价的对象则是运动技术的质的特征;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评价。
论述题
1、 从100米、1500米、3000米、跳远、跳高、排球、篮球项目中任选两个分析其耐力特点
(1)100米:100米跑的的专项耐力即运动员的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100米运动中供能主要是以ATP—CP系统功能为主,即在无氧代谢供能的肌肉活动中,磷酸肌酸分解供能,机体处在这种状态下,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此功能系统的供能时间在10秒钟以内,因此,在运动训练及恢复期,既应设法提高肌肉内磷酸原的储备量,又要重视提高ATP再合成的速率。
无氧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①负荷强度:提高磷酸原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训练的强度为80%~90%,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在10秒钟以内。
②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不必过多,如3~4次,以保持必要的训练强度。练习的重复组数应视运动员训练水平而定,一般的讲,训练水平低的新手重复组数少,如2~3组;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可安排3~5组。确定练习重复组数的基本原则是,使运动员在最后一组基本能保持所规定的负荷强度,而不应下降的过多。
③间歇时间:间歇时间不充分,因为ATP恢复的较快,所以要在机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进行下一组的练习。才能提高100米所需要的无氧耐力。
(2)3000米:3000米跑的专项耐力即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3000米运动中主要是靠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有氧氧化分解供能,此供能时间可以达到 小时,甚至更长。因此丰富的糖原贮备可以延长运动员的工作时间。
有氧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无氧耐力训练的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游戏法。
1 持续训练法: A、负荷强度:采用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相对较小,心率可控制在145~170次/分之间。B、负荷数量:负荷数量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可承受较小的负荷量。但是一般地讲,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C、工作方式:匀速持续跑、越野跑、变速跑、法特莱克跑。
2 间歇训练法:A、负荷强度:采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在工作进行中,心率可达170~180次/分,如果工作距离长,心率就会低于这个数值。B、负荷量:间歇训练中的分段练习的负荷量常常用距离(米)或用时间(秒)两个指标来表示。C、间歇时间: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一般要求机体尚未充分恢复、心率恢复到120次/分左右时,便可进行下一次练习。D、休息方式:运用间歇训练法两次(组)练习之间应进行积极性休息,以有利于恢复。E、练习的持续时间:运动间歇训练法练习所需持续时间较长,有时需半小时以上。时间过短则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3 循环练习:要选好练习内容,应选作用于心血管耐力的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每站练习负荷,可按极限负荷的1/3左右安排。
4 游戏练习:游戏练习适用于少儿训练,负荷强度以心率为140~150次/分为宜,运动时间在20分钟以上。
2、 论述适宜负荷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关系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理。
(1) 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时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
(2) 过度负荷下机体的裂变现象。
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裂变现象。如果在前次负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施予负荷,会使机体水平不断提高;而如果前次负荷后运动员的机体还没有得到恢复便再次施予负荷,则会导致机能水平的下降。
贯彻适宜负荷原则进行训练时应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并正确处理负荷和恢复的关系。
适时恢复原则即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1) 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
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叫做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负荷越大,消耗越剧烈,恢复过程就越长,超量恢复也就越明显。
(2)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中掌握好关键性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训练疲劳对机体的刺激若达不到必要的深度,就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但如果该调不调,负荷过度,则会引起机能裂变,在心理上、生理上受到严重损伤。
加速机能恢复的适宜措施有:训练学、医学、生物学、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恢复手段,在训练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地恢复措施,以使机体得到适时地恢复,提高机能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适宜负荷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裂变现象,所以掌握好调整的关键性时机对机体进行适时恢复是非常重要的。教练员只有在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指导下,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同时掌握好适时恢复原则,在一定范围内,使运动员机体取得超量恢复,才能科学有效地促进其机能水平与运动成绩的提高。
2010年
简答题
1、 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在训练学中的作用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识着一个完整训练过程的起点与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
作用:
(3) 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是运动员训练过程的出发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才有可能设立恰当准确的目标,才有可能制定出为实现指标所必须的而又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
(4) 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通过科学的诊断,可以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掌握训练过程的进展情况,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状况,从而对训练指标的制定、训练周期的划分、阶段任务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适宜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
(5) 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发现训练过程中不同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判定现实状态与目标状态离差的大小,进而为训练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提供可靠地依据,以求实现运动训练过程的最佳化,最终实现状态目标的任务。
2、 简述循环重复的方法及应用特征
(1) 循环训练法:
依各组练习之间间歇的负荷特征,可以将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分为三种: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
A、 循环重复训练法:按照重复训练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没站或每组循环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征:可以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练习动作应熟练规范,练习顺序符合比赛的特点,间歇时间较为充分,持续两组练习后进行一次长的间歇。
B、 循环间歇训练法:按照间歇训练的要求,对各站和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该法常用于发展运动员的体能,也用于协调发展技术、战术、素质之间的有机练习。
应用特征: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各练习站的负荷时间至少30秒以上,站与站之间的间歇较不充分,循环组间的间歇可以充分也可以不充分。
C、 循环持续训练法: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和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应用特征: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的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在8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
(2) 重复训练法:
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A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该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原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30秒以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重复次数和组数相对较少。
B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此外,还普遍适用于运动员学习、形成和巩固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技术,适用于运动员掌握局部配合的运动战术。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应较长,通常为30秒~2分钟;练习时,负荷时间可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可略长于主项比赛距离;负荷强度应较大并与负荷时间呈负相关性;单一练习动作的各个环节或组合技术的基本结构应前后稳定;能量代谢主要由糖酵解供能系统完成,间歇时间应当充分。
C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主要适用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应用特征:一次练习过程中的负荷时间更长,通常在2~5分钟之间,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性质明显。
3、 简述运动成绩的取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
a)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
b) 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
c) 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时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三样因素。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裁判员有意无意的一个错判,往往会决定着整个比赛的结果。竞赛规则的改变能带来运动成绩的显著变化。
论述题
1、 举例说明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练习方案并说明异同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三种类型。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有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不同之处:
(2) 负荷时间
A、 重复训练法
1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30秒以内
2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30秒~2分钟
3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2~5分钟
B、 间歇训练法
1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40秒以内
2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40~180秒
3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5分钟以上
(3) 负荷强度
A、重复训练法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最大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次大
③长时间重复训练法:较大
B、间歇训练法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大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较大
③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中
(4) 间歇时间
A、重复训练法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相对充分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相对充分
③长时间重复训练法:相对充分
B、间歇训练法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很不充分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不充分
③长时间重复训练法:不充分
(5) 供能形式
A、重复训练法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磷酸原代谢系统供能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③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
B、间歇训练法
①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②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4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从上面可以看出,其中间歇时间的安排差异性最大,重复训练法要求间歇时间充分,等运动员机体恢复后进行下一次练习,而间歇训练法的间歇时间不充分,在机体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因此,在提高运动员的机能能力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论述运动员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与大周期的分期关系(同2007年论述第1题)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2、
3、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
201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610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训练学考研大纲
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获悉,硕士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已公布,如下:点击查看:610运动生理学及运动训练学 ...专业课大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重点模拟题
2010 年北体考研辅导 运动训练学重点模拟题 年北体考研辅导--运动训练学重点模拟题 《运动训练学》重点一 运动训练学》重点一 一、 填空题: 1、从不同实践过程来看,竞技体育包含着 、运动训练、运动竞技比赛和竞技体育管 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2、建立项群理论的理论意义之一是: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 的共同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成都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精华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精华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成都体育学院考研运动训练学背诵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考研真题
2001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试题《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5*4) 1、运动技术 2、学校体育 3、运动训练 4、体育教学过程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体能主导类项目可分为()()和()三个 2、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和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30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笔记权威版本
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 田麦久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1、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1、生物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10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内部考研笔记重点2010版本
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 内部笔记重点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 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10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学校体育与运动训练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我是10华南体育人文考生,这是根据我的回忆的真题学校体育学一、简答题(3*10分)1.学校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的作用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3.体育实践课程的特点二、论述题(2*30分)1.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2.体育课堂管理的过程三、材料分析题(60分)一段材料分析关于满足学生体育兴趣必要性的分析。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专业课试卷运动训练学上传的附件63cdf705216fb9dd6ce56d4e42fda034.rar(412.88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运动训练学)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题。严禁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留下姓名、考号等任何标记,否则该卷无效。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 竞技能力2. 恢复3. 4. 运动训练手段5. 间歇训练法6. 持续训练法7. 循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运动训练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04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运动训练学 试题( 427 ) 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题。严禁在答题纸密封线以外留下姓名、考号等任何标记,否则该卷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40 分) ? 运动训练 ? 运动训练原则 ? 训练手段 ? 柔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