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8-22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涵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总论(基本理论问题)

2.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小群体)

3.团体社会心理学(大群体)

4.个体社会心理学(人的个性社会化)

5.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及实际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内,实验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操纵和控制某些自变量,获得精确的数据,从而研究个体或群体心理的方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观察方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

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一)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时期)——来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二)社会经验阶段(初创时期)——标志: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引论》出版。

(三)实验分析阶段(形成时期)——特里普利特的实验、奥尔波特的实验

(四)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

早期心理学学派: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拉扎鲁斯、斯汤达尔和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派——塔尔德、雷朋和塔尔德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麦独孤

第三章

社会化的概念: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的类型:

1.早期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

5.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社会教化(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

(三)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自我情感)

(3)自我调控(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的方法:

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 (内省(introspection):向内心深处探索,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及动机的历程。)

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1)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2.投其所好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自我防卫以变换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四章

态度的概念和特点: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倾向

对象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

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情感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3.行为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态度的功能:

1.顺应功能

2.认识功能

3.防御功能

4.调节功能

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3.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认知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1. 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P-O-X模型

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 “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我们希望与我们喜欢的人观点一致,而与我们不喜欢的人意见相左。这种和谐在我们身上形成了一种认知平衡状态。但是如果我们认知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了,我们就会体验到不适的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我们就会不得不改变这个系统中的某些东西。

2.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汀格(L.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彼此矛盾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情况。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3.自我知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劝说宣传法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群体规定论)

(四)团体讨论法

(五)参与活动法

(六)登门拜访(登门拜访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

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    沟通者:1.沟通者的可信度 ①可知觉的专家性 ②可知觉的信赖性;2.沟通者的吸引力 ①人格特质 ②相似性 ③漂亮

(二)沟通内容: 1. 利用情感:唤起好感、诉诸恐惧的信息2. 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3. 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4. 信息传播的渠道5. 情绪启发式

(三)沟通对象:1. 听众态度 2. 被说服者的心情(情绪) 3. 被说服者的自我卷入程度 4. 个性因素

(四)情境因素 :(1)信息繁多的情境 (2)令人分心的情境 (3)信息重复的情境

第五章

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自我、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印象整饰: “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行为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他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一,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第二,印象整饰功能。

第三,社会交换功能。

印象形成的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核心特质常常被认为和其他特质一起存在,核心特质对最后整体印象有较强的影响力

社会认知偏差:

一、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二、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印象对人的印象形成和交往行为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三、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四、    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归因的概念: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对他人的归因、自我归因

归因的理论:

(一)海德(Fritz Heider)的朴素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

内部归因:个人的因素

外部归因:环境的因素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将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等)建立对应关系的过程。

(三)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三个独立维度:

(1)刺激客体

(2)行为主体(个人)

(3)背景(情境或条件)

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对同一个刺激的反应为何

区别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为何

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ation不同人对同一个刺激的反应为何

(四)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的
   

能力
   

任务难度

暂时的
   

努力
   

机遇
       

归因偏差:

(一)    基本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指人们更喜欢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在的、个人特性方面归因(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二)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效应: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效应,也称为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是指在观察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做性格归因;而当解释自己的行为却倾向于使用情境因素。

(三)    自利性归因偏差

第六章

社会促进: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指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也称为社会助长。

社会抑制:社会抑制(social loafing) :指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也称为社会干扰、社会懈怠。

优势反应强化说:

1965年,扎琼克(R.B.Zajonc)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总体上概述了社会影响的原理。

有他人在场(群体背景)是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

从众: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1)群体规模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2.情景因素:(1)信息的模糊性(2)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3)权威人士的影响力

3.个人因素 :(1)人格特征 (2)性别差异 (3)文化差异

增强依从行为的技巧:

1.得寸进尺法(foot-in-the –door technique)

2.以退为近法(the door-in-the face technique)

3.折扣技巧(the that’s-not-all technique)

4.低球手法(the low-ball technique)

5.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服从: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

服从的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设计十分巧妙,实验采取假目的、假被试和假电击,使被试的自我防御心理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增加了实验的可靠性。

米尔格拉姆使用的指标很客观,根据被试加电击的强度等级来观察其服从行为的程度,比较自然、合理。而且,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人们对此实验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争议最大。

流行:流行(或时尚)(fashion)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人们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

流行的原因:

1.流行形成的社会原因

(1)流行受社会文化所制约

(2)流行依靠大众传播工具的宣传

(3)流行要有经济基础

2.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1)从众与模仿

(2)求新欲望

(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

(4)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

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1)一般化(ironing)

(2)强调(sharpening)

(3)同化(assimilation)

流言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记忆上的偏差所致。

暗示: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

第七章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心理关系)。

人际需求理论:

舒茨: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有三种需要寻求满足:

1.包容需要:  愿意与别人建立与维持和谐的关系

沟通、融合、参与、随同 VS 排斥、对立、疏远、退缩

2.控制需要:  在权力与权威上建立与维持良好关系.

影响、支配、控制、领导他人 VS 追随、模仿、受人支配

3.情感需要:  在感情上愿意与他人建立维持良好的关系.

同情、热情、喜爱、亲密 VS 冷淡、疏远、厌恶、憎恨

人际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选择性;

2、情感探索阶段:基于双方的好感而进一步的交往;

3、情感交流阶段:建立在基本信任基础之上的彼此较深的情感卷入 ;

4、稳定交往阶段:双方成为密切的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自我暴露更深。

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二)功利原则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四)情境控制原则

人际吸引的形式:

影响亲和的因素——(1)恐惧会增加亲和需求,焦虑却会减少亲和需求。(2)当一个人与其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给他安慰,反而会使他显得尴尬,他宁愿一个人单独经历尴尬场面。(3)长子女和独生子女表现出较强的亲和需求。

人际吸引的原则:

(一)仪表因素

(二)空间距离因素

(三)交往频率因素

(四)相似性因素

(五)互补性因素

(六)能力因素

(七)个性品质因素

(八)积极和消极的情绪

掌握接近因素

建立积极情感

在引起情绪的情景中接触他人

展示你外表的一切但是不要只看其他人外表

关注相似性和忽视差异性

记得表达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感

爱情三角形理论:

爱情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斯滕伯格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

亲密(intimacy)

激情(passion)

承诺(commitment / decision )

image.png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感情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的现象。

第七章

利他行为: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天气、城市规模、噪音

2.社会环境:旁观者效应

3.事件的紧急性

4.时间压力

旁观者效应 :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责任扩散/对模糊情境的社会性定义、评价焦虑)

(二)助人者的特点

1.人格因素:赞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

2.情绪状态

3.内疚感

4.个人困扰和移情

(三)求助者的特点:谁获得帮助

1.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2.是否受他人喜欢(外貌的吸引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 )

3.性别:是不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N.E.Miller)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

理论要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米勒(1941)在《挫折—侵犯假说》一书中,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对多的关系。

伯克威茨(L.Berkwitz)也对挫折—侵犯理论提出修正意见: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给他提供一定的侵犯线索。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挫折

挑衅

侵虐移置(侵虐移置是指侵犯行为指向其他人,而不是强烈的最初挑衅的源起。)

媒体暴力

唤醒提高

2.个人因素

A型行为模式

知觉他人的邪恶意图:敌意归因偏差

自恋

性别差异

3.情境因素

酒精

温度


相关话题/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认知: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等过程 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念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内容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22
  • 苏州大学心理学学硕2016初试真题回忆版
    苏大学硕2016初试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长时记忆(普心) 2、想象(普心) 3、纵向设计(发心) 4、部分报告法(实验) 5、学习迁移(教心) 6、非参数检验(统计) 7、方差分析(统计) 8、ROC曲线(实验) 9、双眼视差(普心) 10、自律道德(发心) 二、简答题(共8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22
  • 2014-2009年同等学力申硕国考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 1. 主要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是 A音调B音高C音响D音色 2. 词干补笔作业通常用于测量 A内隐记忆B外显记忆C瞬时记忆D短时记忆 3.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呈现绿色,这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11
  •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硕考研经验分享
      距离考研初试结束已经一个月了,终于搞定学校的论文开题了。可以好好静下心来回顾2018年的考研时光,于是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对20考研er们有所帮助。毕竟考研中的有些大坑学姐帮你们跳过了,宝宝们就可以躲过去了(血泪教训)。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自身的情况、考研的动机、考研的整体规划和备考建议。 一、聊 ...
    要发光的肉肉琦 考研加油站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怎么复习 如何选择课程?
      心理学考研怎么复习呢?要不要报班?视频课如何选择?帮帮整理了一位前辈的复习经验,从选择课程到复习规划等,帮助大家一一解决复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1.关于报班  我自己当时买了好几个机构不同年份的课,并且大致都点开看了。可以拍胸脯告诉大家,除了像政治这种时效性高的学科,英语跟专业课真的换汤不换药。毕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备考从众实验
      从众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备考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所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  ①出现错觉、幻觉,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备考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备考期待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备考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在美味的奶糖面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心理学备考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8-05
  • 2020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312大纲(图文)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7-09
  • 2020考研:心理学专业如何高效备考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喜欢各种短时间的速成班了,因为在短时间内邂逅一项技能,我们才可以跟上别人的脚步。时代飞速发展,只有会的技能越多,才会越有竞争力,而很多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也比较好奇如何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专业课知识点的复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四点,一起来看下。一、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复习心理学专业科目不是说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
  • 2020心理学考研计划的三个错误学习观念
    在备战考研时,有些同学没有制定考研计划,三天打网两天晒鱼,想复习时,复习到凌晨,不想复习时,三天一页书都不看。甚至会有考生因为自制力缺乏,裸考参加考研。2020考研已经可以开始准备了,要想稳稳上线,首先,同学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2020考研计划。在制定考研计划的过程中,建议参加心理学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