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知识点总结
导论 (1)
一、释“中国” (1)
二、释“中华民族” (2)
三、释“文化”.“文明” (3)
四、文化史的研究对象 (5)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5)
六、中国文化的特质 (6)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7)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 (7)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 (9)
一、中国人的起源 (9)
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9)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10)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10)
第二章青铜时代 (11)
一、文明的出现 (11)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12)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 (12)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13)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 (13)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15)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15)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15)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 (16)
四、出土简帛与先秦学术 (17)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18)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 (18)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20)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20)
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21)
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22)
四、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23)
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 (24)
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 (26)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 (27)
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29)
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 (29)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 (30)
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 (31)
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 (32)
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 (33)
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35)
七、科举制度 (36)
八、文史自觉 (37)
第六章近古文化的定型 (39)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39)
二、渗透禅机的新儒学——理学 (39)
三、文化的雅化 (41)
四、俗文化的展开 (42)
五、文官政治的确立 (43)
六、文化中心的南移 (43)
第七章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 (45)
一、辽、夏、金、元:征服与被征服的二律背反 (45)
二、帝国体制下的中西文化交流 (45)
三、元曲的兴盛 (46)
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47)
第八章晚期帝国文化 (49)
一、古典文化的集成 (49)
二、极端皇权与文化专制 (49)
三、理学的嬗变 (50)
四、启蒙新声 (51)
五、耶稣会士来华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52)
六、郑和七下西洋与“迁海令” (53)
七、市井口味与小说丰收 (54)
第九章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56)
一、经世实学 (56)
二、兴办“洋务”与“中体西用”模式 (57)
三、近代文教机构的兴办与知识分子形成 (58)
四、从“维新”到“革命” (59)
五、五四狂飙 (59)
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 (61)
七、文化论争 (62)
八、汉字改革 (63)
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4)
结语中国文化的发展节奏与去向 (65)
导论
一、释“中国”
1.“中国”内涵的流变
❖“中国”内涵经历了曲折的流变: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义,演变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中国之“中”,甲骨文、金文象“有旒(liú)之旆(pèi)”【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申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原指城邑。引申为武装保卫的天子之都,以及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综论,“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进而指称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相对。初义京师的“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等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之义的“中国”(四夷万邦环绕的中原核心地带)。
2.“中国”的空间变化
3.“中国”与“夷狄”的关系
❖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明清哲人王夫之《读通鉴论》《思问录》等著作中认为,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4. 中国疆域的变化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包括东南至于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的广阔区间。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体奠定中国疆域范围:北起萨彦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极库页岛,约1260万平方公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东列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才使领土避免更大损失。今日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5. 中国国名的演变
❖我国古代多以朝代作国名。
❖外人也往往以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如秦、汉、唐)相称。日本人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土”、“唐土”,江户时称中国人为“明人”、“清人”。此外,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希腊、罗马称中国为“赛里丝”,意谓“丝国”。
❖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种以“中国”为世界诸国中并列一员的用法,汉唐间还有例证。
❖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国书,称自国为“中国”,将日本、高丽、安南、缅甸等邻邦列名“外夷”。
❖明清沿袭此种“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有时也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中国”一词,但仍未以之作为正式国名。6.“中国”国体概念的出现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宋人所用“中国”一词,便具有较清晰的国体意味。北宋理学家石介著《中国论》,此为首次出现的以“中国”作题的文章。
❖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概念,是在与近代欧洲国家建立条约关系时正式出现的。欧洲自17世纪开始形成“民族国家”,并以其为单位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秩序。清政府虽对此并无自觉意识,却因在客观上与这种全然不同于周边藩属的西方民族国家打交道,而需要以一正式国名与之相对,“中国”便为首选。这种国际关系最先发生在清—俄之间。
❖至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列强打开清朝封闭的国门,古典的“华夷秩序”被近代的“世界国家秩序”所取代,“中国”愈益普遍地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使用,其“居四夷之中”的含义逐渐淡化。
7. 近代意义的“中国”
❖近代以来,“中国者,天下之中”观念已日显其弊,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
❖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个恰当的国名至关重要,“中国”作为流传久远、妇孺皆知的简练称号,当然被朝野所袭用。
❖梁启超、汪康年等力主扬弃“中国者,天下之中也”的妄见,但“中国”这个自古相沿的名称可以继续使用,以遵从传统习惯,激发国民精神。近代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运动赋予“中国”以爱国主义内涵。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便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二、释“中华民族”
1.“民族”一词的由来及衍变
❖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群共同体。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大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
❖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中国自古注重族群文化心理的同一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古汉语的“族”、“族类”,是区分“内华夏、外夷狄”的旧式民族主义概念,而双音节的“民族”一词,乃是近代民族主义概念,以往多认为是从日本输入的。
❖“民族”作为整词出现,并非始于日本。19世纪上半叶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日耳曼人郭实腊等编辑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道光十七年九月号载《约书亚降迦南国》,已创译“以色列民族”一语,此为汉字整词“民族”的较早出现。
❖至清末,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勃兴,日制“民族”一词传入中国,逐渐为人使用。
❖ 1898年6月,康有为给光绪皇帝上《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揭》,有“民族之治”一语。
❖ 1900年章太炎《序种性》有“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的论说。
❖梁启超《东籍月旦》(1902)、吴汝纶《东游丛录》(1902)都使用“民族”一词,梁启超在《新民说·论自由》中更强调:“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对“民族”和“民族主义”又作系统阐发,虽有“排满”之议,却又有更宏阔的视野,并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对接。
❖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超越“排满”,成为争取全中国诸民族共同权益,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思想,旧式民族主义正式向近代民族主义过渡。“民族”一词自此广泛使用,成为常用汉字词。
2.“中华”一词的由来及衍变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先民建国黄河中游,自认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故称“中华”。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突出文化上的先进性。
❖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北伐讨元,其檄文有“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近代,“中华”逐渐成为指认全中国的文化符号。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是也。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3.“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
❖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出于晚清,曾与“中华民族”同位并用。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1901)中多次出现“中国民族”,指历来生息于中国的诸族总称。
❖同盟会(孙中山,1905年)誓词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同时,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孙、章此时所说的“中华”和“中华民族”均指汉族,这与革命派推翻满清统治的政治目标相关。
❖杨度《金铁主义说》从中国诸族文化共同性出发论述“中华”和“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言“五族共和”:“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1917)主张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更胜再造”,在中国诸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中华民族”;孙中山《三民主义》(1919),阐述新的民族主义:汉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总之,经过近代以来历史进步的长期熏染,“中华民族”的含义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现代人们普遍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又有近代历史背景(近代民族国家竟存的世界环境)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自古居于中原的华夏——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互动共存。今之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4. 民族是历史范畴
❖汉族由在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华夏族与周边诸族融合而成,汉代以后渐称“汉人”“汉族”,并继续与诸族融合。❖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释“文化”·“文明”
1.“文化”
❖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文与化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2.“文化”一词的出现
❖“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已沿用近两千年。而包含“人文化成”、“文治教化”内蕴的各种短语、句式,早在先秦多有用例,已传延两千余年。
❖19世纪中后叶“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大规模译介西方学术。“文化”在汉字古典义基础上注入来自西方的新内涵,被选择来对译英语及法语词Culture.
3.“文明”
❖“文”:指文采、文藻、文华;“明”:指开明、明智、光明.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尚书·舜典》
❖“文明”表示进步,与“野蛮”对应。(李渔《闲情偶寄》“辟草味而致文明”)
4.近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传入
❖明治时期:以“文化”译Culture,以“文明”译Civilization.(Civilization源于“城市”,与“野蛮”、“不开化”相对应)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文明”之意与“野蛮”对应。将人类历史划分为“野蛮—半开化—文明”三阶段。
5.“文明”和“文化”
❖梁启超“西洋文明”、“西洋文化”的含义相同。
❖胡适:将文明定义为“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
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1926)
❖张申府:“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结果”(《文明或文化》1926)
6.“文明”和“文化”的差异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
❖“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
❖“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旧石器时代)和野蛮期(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阶段。
❖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故中国的文化史长达百万年之久,而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的文明时代约四千年左右。
❖比尔斯父子《文化人类学》指出:文化概念是19、20世纪的一大科学发现,其内容是,人类的行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种类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它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原始文化》给文化的定义: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才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体。
7.“文化”的多元定义
❖古典进化论学派、文化传播学派、文化功能学派、文化历史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文化结构学派等竞相定义文化。克鲁伯与克拉克洪合撰《文化概念的批判性评注与定义》列举160余种文化定义,归纳为6类:列举描述性的、历史性的、规范性的、心理性的、结构性的、遗传性的。
8.“文化”的本质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部类。
9.“文化”的层次
❖两个基本层次——物质文化(或曰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曰观念文化)
❖另外两个层次:制度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行为文化(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习、礼俗等行为模式)
❖共4个层次:物质、精神、制度、行为。
10.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都包括在内。
狭义“文化”——观念领域的精神文化,例如学术思想、价值系统、道德理念、宗教关怀等。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12-24
相关话题/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中国文化史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史课后题答案 导论 (1) 重点难点问题 (1)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1) 2.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1) 3.中国文化的特质及其世界影响。 (1) 4.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2) 复习思考题 (2) 1.中国一词的本义、引申义及现代义为何? (2) 2.ldq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12-24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专业复试分数线 学院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考研分数线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9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考研拟录取名单公示(补录)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补录)财政税务学院税务专硕一批拟录取考生王佳伟放弃拟录取资格,按总成绩顺次递补录取考生李文倩。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考研录取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8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考研拟录取名单公示
山东财经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已公布,如下:2019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考研录取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8山东财经大学2019年接收硕士推免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据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已公布,详情如下:2019年接收硕士推免生拟录取名单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考研录取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8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注:正式录取通知待教育部录检完成后再另行发布。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考研录取信息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5-282019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据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考研招生简章已公布,详情如下: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招生简章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4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接收推免硕士研究生办法
为做好我校2019年接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教学厅〔2014〕5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 ...推荐免试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全日制与非全MPAcc复试分数线:222/205
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各专业复试分数线(点击可查询)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会计学院25600资产评估(专业学位)3304466120201会计学33044661202Z1财务管理33044661202Z2审计学3304466125300会计 ...MPAcc会计硕士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0-28山东财经大学审计硕士2018年录取情况分析
山东财经大学是目前全国在学规模最大的财经类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3000余人。设有24个教学院(部),60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审计专业 ...审计硕士MAud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8-162018年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考研调剂信息
我院2018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各专业现有部分调剂名额(见下表),欢迎广大考生到我院学习深造。数量经济学:1名调剂要求1、调剂考生调入专业必须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且参加了教育部2018年研究生统一命题考试。2、考生成绩(单科、总分)均需达到国家2018年复试最低控制线要求。3、统考英语、数学 ...考研调剂信息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4-122018年山东财经大学考研初试成绩复核补充通知
各位考生:因申请成绩复核考生人数过多,为了方便和规范考生填写信息,也为了更好地做好后续的复查工作,我们启用了成绩复核申请系统,请需要复核成绩的考生重新登录系统进行登记申请。系统使用说明:考生须使用本人身份证号和姓名登录。登录后可见本人各科成绩,如对某一科目成绩有疑问,请在对应的科目成绩后点击申请复核 ...考研分数线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6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MAud专业目录
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08)会计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pdf计划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复试科目125300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90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会计综合(01)(全日制)60学制2年,学费1.5万元/年② 204英语二同等学力加试:(02)(非全日 ...审计硕士MAud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9山东财经大学2017年MAud复试分数线:219/42/84
会计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各专业复试分数线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总分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分)025600资产评估(专业学位)3354669120201会计学34046691202Z1财务管理34046691202Z2审计学3404669125300 会计(专业学位) (全日制 ...审计硕士MAud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