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帕累托效率是用于判断市场机制运行效率的一般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不可能存在资源的再配置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其他成员的境况不变的条件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一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满足三个必要条件:0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②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任何使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者来说都必须是相等的。③任何两种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对于生产者的边际商品转换率。
(2)竞争性市场与一般均衡的关系
一般均衡的实现的基本条件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完全竞争的市场;②资源具有稀缺性;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一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因此,竞争性市场是一般均衡的必要条件之一。
(3)竞争性市场与帕累托效率的关系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如果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满足连续性的假设,那么,当经济系统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都通过一般均衡的价格比表示出来,从而使得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可见,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般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然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3•试证明瓦尔拉斯法则,并说明瓦尔拉斯均衡的存在性。
(上海财经大学2002博)
答:瓦尔拉斯定律也称为瓦尔拉斯法则,由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其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中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在任何价格水平下,市场上对所有商品超额需求的总价值为零。
瓦尔拉斯均衡也称为竞争性均衡或瓦尔拉斯配置,即在每个消费者或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单独对市场价格施加影响的情况下所达到的市场均衡。假定市场中存在一组非负的商品价格,则每个企业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自主决定自己的产量组合,每个消费者会根据效用最大化自主决定的自己消费数量组合,这些产量集合与消费集合构成了一个瓦尔拉斯均衡。瓦尔拉斯均衡的实现意味着:0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选择商品的数量组合使自己达到效用最大化;@企业在既定成本约束下,选择产量的组合尽最大可能使得利润最大化;③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总量不超过市场的供给总量(供给总量为该种商品的初始数量与企业的净生产量之和);④如果某种商品的消费总量小于供给总量,则该商品价格为零。
对任意的一个经济系统,瓦尔拉斯均衡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是连续的,并且满足瓦尔拉斯定律。
1,外部性(天津大学2003博,华中农业大学2004博)
答: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外部性的实质在于:一个当事人对其他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并没有从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
外部性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外部性的办法有:0使用税收和津贴;②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③规定财产权。
5,市场失灵(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1博)
答: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0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②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③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G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
6,柠檬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博)
答:柠檬理论是用于分析类似二手车这样的次品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失灵的理论。柠檬问题指在二手车市场上劣车驱逐好车的现象,是逆向选择的表现。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9,科斯定理(对外经贸大学2006博)
答: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性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一些学者根据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性就不会发生。就是说,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科斯定理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4,论述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部济问题)。(国人民大学2005博)
答: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收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如果影响是正的(外部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负的(外部不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超过社会最优水平。但是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某条河流的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在这种情况下,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商,将这种权利从他们那里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遭到损害的下游用水者也会使用他出售污染权而得到的收入来治理河水。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
④政府直接管制。政府可以应用法律手段等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政府可以对排污企业实行管制,减轻环境污染。
(3)以上四种处理外部性的方式中,课税与补贴,由于政府不能准确地了解外部性问题的严重程度,政府不能准确地确定征税和补贴的数量,征税过多有可能导致扭曲效应,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合并企业的方法较好,可以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也不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根据科斯定理,明晰产权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直接管制的方式极有可能导致经济的低效率,造成扭曲。
12,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金融市场的效率。(西南财经大学2002博)
答:信息的非对称性指市场上的某些参与者拥有,但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或指
-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非对称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弱市场效率,并且还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1)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拿到贷款的人。逆向选择产生的前提是交易发生前双方信息不对称,该理论是阿克尔洛夫通过旧车市场模型阐释的。逆向选择的普遍存在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以信贷市场为例,由于银行与企业在投资风险方面信息不对称,面对借贷市场上众多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当银行不能观察到项目投资风险或确定投资风险成本太高时,银行只能根据企业平均风险状况,决定贷款利率。但这样一来,那些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企业都是高风险企业,因为从事高风险甚至投机性事业才能获得超额利润来偿付高利息。这时整体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提高。银行在认识到上述问题之后,会采取进一步提高利率(弥补可能承担的风险成本)或退出信贷市场("惜贷”或“慎贷”
现象)。
2000年以来,我国银行新增存款额大大超出贷款额,出现了12000多亿的存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信息传递机制障碍导致的逆向选择的结果。上述逆向选择问题在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一般采用信贷配给来解决,即维持较低利率水平,拒绝一部分贷款申请。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资本配置效率,但可以减少信用风险。如果不控制利率上升,逆向选择造成的金融风险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我国曾出现过。前几年,我国部分银行片面追求完成储蓄指标,采取行政方式把任务层层分解到储蓄所。一些地方银行为完成任务,违反国家利率政策,高息揽储,再通过制造“隐性利差”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高息支出。按照前述分析,高利率导致逆向选择,贷款流向高风险企业,企业从事一般经营是难以得到超额回报的,于是转向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市场等),增加了银行的债权风险。而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支持,银行认为一旦陷人困境,政府就会采取救助行动,并且陷入困境的银行越多,政府就越不能袖手旁观,这样就导致银行趋向于采取高风险的信贷政策以获取高收益而无须承担巨额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