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理论专题笔记(基础版)(1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9


突破三:新闻观念的变革,新闻媒介不仅是党和人们的喉舌,也承担着提供信息、舆论监督、提供服务等社会功能。
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从1979-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
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从1983年起,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发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新闻定义、媒介结构、内容样式
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从1992开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成为共识。即“事业性质、企业经营”,其完整含义是: 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就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 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这一改革模式的设计思路: 用“事业化管理”维护新闻事业的核心价值观, 用“企业化经营”拓展新闻事业核心价值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四个不变”: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喉舌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介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 既是“事业化管理”的直接依据, 也是“ 事业化管理”的根本目的。
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从1996年起,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目的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改变“小、散、滥”的现状,从而转变媒体的发展方式。基本目标:1、适度的市场集中,实施三跨战略;2、由粗放到集约发展,集团化平台上进行内部资源整合;3、走向专业化,差异化竞争;4、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具体措施:报业集团——集约化经营;频率频道专业化——广电多元化之路;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三跨——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二分大众媒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新闻改革的四个基本特点
①    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动权
②    从历年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③    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④    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党报打造主流媒体
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新世纪后,中国新闻媒介的发展呈现五个明显的趋势:
①    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②    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③    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④    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
⑤    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当前我国媒体政治、经济和文化运作的基本规则和底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媒体逐步克服了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矛盾,正从强调“喉舌论”到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转变; 正从一元的宣导性向构建公关话语平台,推进公民社会发展,实现多元沟通转变;正由“事业性质、企业经营”,向“重新确立市场主体,实现公益性媒体和经营性媒体两分开”转变;正由集团化改革出现的“政企不分、发展机制死板、行政约束力大、总体实力薄弱”,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充满活力、资源整合的传媒产业市场发展机制、打造国际传媒集团转变。

中国媒介集团化发展研究
纵观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史,媒介集团化是其主要趋势之一。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的新闻媒介先后走上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到2010 年,中国已经有40 多个传媒集团。集团化是指一个企业由于业务发展、市场扩张或竞争的需要,通过新建、资产兼并、股权运作或相关协议等方式,由单一经营方式向多种经营方式转化的过程。
集团化的定义表明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应以市场作为主要动力,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对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集团化健康发展的合理途径。回顾中国传媒集团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传媒集团多是通过行政指令形成。虽然这种方式使得中国传媒加快了集团化发展的速度,但也使得中国传媒集团具有了先天的不足,这种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集团化并未实现原有传媒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中国传媒集团化发展模式缺陷原因解析
        (一)形成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一般情况下,行政指令下形成的中国传媒集团由参与整合的各媒介中行政级别最高的党报或电台电视台决定新的传媒集团的权力、资源和效益等的重新分配问题。然而,行政级别高的媒介未必具有足够影响力和经营管理之道,这势必导致新的传媒集团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打击集团内更具市场活力的媒介。
        (二)产品结构、产业布局存在不合理因素:由于行政力量的影响,中国的传媒集团绝大多数都是区域性的,它们的市场基本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传媒集团大多只在各自的行政区划内经营,而不得进入其他省市进行经营活动,因此,人为导致了传媒市场的狭小,同时导致了各行政区划内的传媒集团垄断当地传媒市场而未能引入市场竞争的现状。另一方面,各大传媒集团基本没有实现跨媒介经营,报业集团、广播电视集团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传媒在跨媒介经营方面的发展。
          (三)传统的盈利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各大传媒开始经营网站、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而在新媒体中,依靠发行/收视(听)+广告收入的传统盈利模式效用大减,新的盈利模式亟待建立。
      二、解决问题之尝试
         (一)合理的结构和产业布局:集团化发展要获得发展不仅要使得经营范围扩大,而且
还需要其产品和产业拥有合理的结构,从而能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传媒集团在主导产业获得大量资本的同时,可以将资本投入相关产业,实现产业链向上游或下游延伸。产业链的延伸,一方面节约了传媒集团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开展对外经营活动为集团创造收益,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盈利模式:传媒产业应该将其盈利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由二次销售理论转变为三次售卖理论。三次售卖理论并非对二次销售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在二次销售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创新。三次售卖理论中的前两次销售的仍分别为内容和受众群的注意力。然而通过前两次售卖传媒具有了一定的品牌价值及其一系列相关价值,这些价值仍可为传媒带来丰厚的利润,而第三次售卖的正是传媒的品牌价值。



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新闻改革有如下十大新趋势:
1、传播方式更趋多元化——媒体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相对多元,综合利用各种传媒新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新闻信息,满足受众需求,这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打破传统媒体单一性的话语权,同时也可弥补传统媒体报道的很多不足。
2、传播内容更趋多样性——可以从“通道多样性、内容多样性和理念多样性”三个方面来理解其在传媒研究领域的深刻含义。应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媒介的多样性,它都是媒介激烈竞争的反映。在当今媒介高度同质化的时代,我们更要追求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更要注重其多向性和多元性及全方位报道;
3、媒介集团更趋精英化——我国媒体要大力推进集约化、集团化改革,提高生产档次,“化零为整”,重拳出击,壮大自身的力量,提高媒介集团化精英层级,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全中国人民服务,更紧密地加强国际媒体间的合作,也更有力地与国际媒介垄断集团抗衡;
4、舆论监督更趋深化——随着受众媒介意识的增强和传媒素养的提高,以及传媒新技术的发展,舆论监督的方式及内容都在不断地深化,舆论监督的主体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5、新闻传播更趋法制化——新闻业作为一项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行业需要一部相应的法律规范,也迫切需要一部法律来明确和规范媒介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而不可能长期或者永远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新闻立法非常重要,也很必要,新闻无法则不能构成法治国家的全貌;
6、新闻传播更趋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对于新闻工作的具体要求而言,就是要尊重人,发现和承认人的价值,真正地做到以受众为中心;不以媒介的好恶来发布信息,不因权力的干涉而失去群众立场;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维护人民群众的媒介利益;
7、新闻理论研究更趋深入——我们在研究新闻理论时,不能只从单一的文化维度考察,而应当多学科、多视角地去综合考量。不仅学界要深入研究新闻理论,我们的新闻业界也应当不断地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升华为理论;
8、新闻教育体制更趋完善——教育理念上,打破传统定性思维,改变过去狭窄的教学模式,朝向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的方向发展,以先进文化涵养大学新闻教育之魂魄。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设立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调多功能、跨媒体、可扩展,培养专家型记者。要培养多层次、多样化、多面手、复合型人才,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让未来的准媒体人不仅业务熟练,理论精通,而且还具有高尚的新闻职业操守;
9、新闻传播更趋“去垄断化”——“去垄断”,就是要打破垄断,进而“无垄断化”。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我们更希望我国的新闻传播媒介能在良性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媒介集团化“即大又强”的优势,努力构筑较高平台,合理利用新闻信息资源;
10、新闻传播更趋国际开放力度——新时期我国新闻传媒的一大政治使命则是:改善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平发展的大国姿态。为此,我们的新闻媒介就需要改革媒介现状,不断地调整自身内部结构,以全新的姿态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传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在对外传播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改进新闻工作,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闻。


   
 


相关话题/新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