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理论专题笔记(基础版)(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9


认识到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对我国新闻事业有着积极意义:
①    经常考虑受众的需要。
②    使新闻媒介之间形成积极竞争的形式,促使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改进工作。
③    新闻媒介更加注重自身经营管理,同时积极引进人才设备,有利于新闻事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我们应看到,以商业原则作指导,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如单纯追逐发行量和收视率,会造成煽情主义、黄色新闻泛滥等。因此我们应该在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审慎地处理新闻“社会公器”与商品的矛盾。
为什么在我国新闻理论中找不到新闻商品性的容身之地?归纳起来,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现实批判的四个维度的原因:【单波】
①政治上,我国近代新闻事业诞生以来,复杂的现实的政治环境和政治使命早就了一种以政治为轴心的思想文化氛围。由此我国新闻理论过于重视新闻的政治功能,排斥新闻的商品性,强调新闻只为一定历史阶段特定的意识形态服务,习惯于把新闻理论变为一种单一的政治学说。
②经济上,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闻消费被“公费”承包下来,受众成为纯粹的被教育的对象,无以介入新闻生产成为新闻消费者,这样新闻市场无以形成,而一直在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发展。在市场化转型的时期,仍有残存的思维惯性,错误社会主义不需要新闻市场。
③从文化心理上,中国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心态也多少制约了新闻学理论研究者的理论思维。这使得他们更多的考虑新闻的伦理教化功能,失去了对新闻本体论的全方位关照,自动放弃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自然忽略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运作规律的研究。
④从现实批判的角度看,新闻实践中的“有偿新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煽情化、刺激化、低俗化”的“黄色新闻”,以及颇有争议的新闻娱乐化等负面效应,增强了新闻理论工作者们对新闻市场、新闻商品性问题的逆反心理,从而简单化地把这些负面效应归罪于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泛滥。
是不是说新闻具有商品性,就等于否认新闻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真实性?显然不是,商品性只能是新闻的“物化”性质,即便是“物化”了的新闻,也仍然保留着意识形态性和真实性,某种意义上讲,商品性、宣传属性和真实性三者统一于新闻实践之中。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要同时具有政治道德意识、经济意识和新闻意识,另一方面,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性,新闻业的运行在市场,市场机制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灵活性,而最佳的市场总是凭借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形式的调节得以形成的,从来不是自发出现的。因此,蔑视新闻的商品性是荒唐的,同时,夸大新闻商品性也是不足取的。蔑视新闻商品性,多从理论上陷入片面化,实践上不能对新闻市场机制作出理性思考;夸大新闻商品性主张受众决定论,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支配新闻业允许,忽略了两点:其一泛滥的市场化造成新闻媒介垄断从而危及新闻自由;其二没有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构成的新闻市场机制,将自我瘫痪。
新闻传播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
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 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媒消费主义一方面体现为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 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 传播内容) 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这种变异使传媒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 同时又成为自身文化产品的推销者, 传播者的角色变更正使它的运作理念、制度安排、生产流程、叙述模式等发生着消费化的改变。商业逻辑正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 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
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 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就基本的立场而言, 我们可以说, 中国传媒市场化及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是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的文化伴生物: 传媒市场化直接打破了泛政治化背景下的媒介单一化的局面, 使媒介资源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 媒介及信息的多元化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新闻生产力, 推进了新闻民主化的进程, 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媒介自身的经济实力, 这正与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现实相应合。传媒的世俗化与大众消费主义文化具有去魅解神圣的功效, 它一改媒介此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面貌, 始而贴近受众贴近生活, 释放人的欲望, 关切世俗人生, 使生活丰富起来。特别是新时期之初, 传媒的世俗化与消费主义文化在客观上无疑对此前极左的意识形态具有抵制、批判的进步性, 具有推进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推动民主化进程的积极历史意义。
    19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转向主要表现为: 媒介传播内容的重点逐渐由社会生产转向社会消费;媒介的主体人物形象从改革开放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涌现的/ 生产英雄0 过渡到以各种文娱体育明星为重点的/ 消费偶像0 ; 媒介的主要功能从以往的宣传教育始而转向消遣娱乐; 媒介符号正在发生从文字语言主导到视觉形象主导的转换等等。
    消费主义文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价值观念, 消费主义把消费视为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来源, 是人们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工具;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重心,并且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明显, 人们消费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 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概念:林晖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提出,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轶事、带有煽动性的犯罪新闻、灾害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娱乐化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在硬新闻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衍变为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娱乐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黄色新闻潮,在我国则始于1981年《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将软新闻引入硬新闻中,随后90年代中后期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热潮的出现将我国新闻娱乐化推向了高潮。
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更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
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
新闻娱乐化是最具消费主义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之一。
新闻娱乐化的两个特征 :一是内容上以软新闻为重点——趣味性及刺激性在报道内容上体现。减少严肃性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比例,多报道些“软新闻”。【所谓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形式上强调故事情节——报道形式多种多样。近几年来,新闻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电视新闻由以前的播报转变为现在的“说新闻”、“聊新闻”以及“侃新闻”等形式。目前,在新闻编辑上,大多都采用大标题、多照片,有的甚至在版面上采用大幅的标题和彩色的页面以及采用组合式的结构或者连续剧式的结构。
网络新闻娱乐化的特点:随着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显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方面:①网络标题娱乐化——主要是指网络新闻标题以幽默、煽情、精练的词语和巧用问号、双引号、感叹号等突出新奇性、趣味性、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网络新闻内容的娱乐化——网络新闻内容更是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不断地读下去。


    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①    转型期社会躁动:与受众有关
②    激烈的市场竞争:
③    体制机制改革带来利润最大化追求:新闻商品性的确立
④    新闻媒介职业道德的缺失:
⑤    受众心理机制——使用与满足理论
⑥    跨文化传播的冲击——国际化传播策略需要及迎接国际传媒巨头冲击,如两会明星代表。
   新闻娱乐化的危害:
①    新闻娱乐化的过度会造成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失准
②    新闻娱乐化过度使新闻失真
③    新闻娱乐化弱化了新闻传递信息资讯功能和重现真相的本质
④    麻醉作用
⑤    电视暴力
⑥    记者责任意识缺失
    对新闻娱乐化的评价:
1、从新闻的传播功能角度看,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娱乐功能的异化,即它扩张了娱乐性在整个娱乐新闻中的地位,放大了新闻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因而偏离了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
2、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它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但是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其他的诸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不是主要功能,所以过分强调新闻娱乐功能势必影响其他功能,尤其是首要功能的发挥。
3、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有其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但是物极必反,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
    如何应对新闻娱乐化倾向:
从新闻娱乐化的起源看,可以发现新闻娱乐化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它是根据受众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闻娱乐化使得媒介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如果“度”不把握好,它也将是传媒之祸。以下是避免新闻娱乐化成为传媒之祸的几点做法:①新闻从业人员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和遵守新闻职业道德;②建立合理的媒介生态;③软硬新闻分流
   
新闻娱乐化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矛盾: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内容:①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媒体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证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②媒体是一种公共信托,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③媒体要传播真实、真相;④对读者忠诚是一切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础。价值:①要求媒体积极发挥信息功能和监督功能,承担起“守望者”的角色;②对于贯彻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原则,引导记者揭示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③可以帮助媒体提高认识,注意划清与政治集团、经济集团错误控制的界限,警惕被邪恶力量所利用。

    解析大众传播娱乐化现象:
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娱乐化的根源在于媒介的商业化运作。【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新闻媒介体制改革经历了两大步:80年代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90年代的媒介集团化。我国媒介体系的商业化色彩日益浓厚,市场化机制日益成熟。】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使得大众媒介不断生产满足社会普遍大众低层次需要的娱乐机会和休闲信息。
经验学派积极的娱乐观: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美国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把娱乐当做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加以分析。认为大众媒介行使娱乐功能,在社会中起到了“解压阀”的作用——人们从媒介环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形态,以此来缓解生存和社会压力,从娱乐的狂欢中释放积郁。
对这一娱乐观的批判:法兰克福学者阿多诺等人以“文化工业”来取代“大众文化”,标明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技术性、均一性和强迫性特征,它不是服务大众反而是控制大众。大众异化于娱乐文化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关话题/新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