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1)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公平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卖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
2) 自由市场将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3) 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 总和最大化 的产量。——所以社会计划者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的生产量并不能增加经济福利。
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
但是:看到的是,我们所有的假设都是在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前提下。
我们要看到 市场失灵!——市场势力和外部性是两个普遍的例子。
问题:曼坤的书:p133, 9,10题。不会。
在于总剩余这个问题,我分得很不清楚。
第八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一种物品的税收使得该物品的买者和卖者的福利减少了,而且,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常常超过了政府筹集到的收入。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税收收入之和——的减少称作为税收的无谓损失。
税收有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少生产,而且,这种行为变动使市场规模缩小到使总剩余最大化的水平之下。由于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所以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无谓损失增加越多。税收收入最初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是最终由于高税收减少了市场规模,也就减少了税收收入。
这一点学过数学的人都会知道。我想。呵呵。求税收的那个矩形的面积,必定是在某个时候有一个最大值。而这个最大值的点,我们在下面这个图里可以看出,并不是蓝色的线条所示的区域,而是中间的某个位置。这就是我们这个模型要取得最大税收的点。
但是,随着税收的增加,我们的无谓损失一直在增加,这一点我们不容忽视。也就是,税收的增加在达到某个点之后不会再增加,但是无谓损失一直在增加。这就是结论。
第九章 应用:国际贸易
通过比较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可以确定自由贸易的影响。国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将成为出口者。国内价格高表明,世界其他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坏,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但是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大于损失。
关税——进口的税——是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存在的均衡,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的状况变好,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是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d和f区域是关税带来的无谓损失。
进口配额的影响与关税类似。但是,在进口配额时,进口许可证持有者得到了有关税时政府得到的收入(图中的蓝色区域),但是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