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的管理
管理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可能是世界的。中华管理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历史长河中对创造、巩固和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阻碍、制约管理现代化、民族现代化发展的方面。
科学、客观地认识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把握历史机遇,变革和创新中国管理传统,建设新世纪中国式的管理,是我们今天实现管理科学化、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1.阐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析三种管理思想的优缺点
传统中华管理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体化管理、“安人”的管理和“中庸”的管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将不同领域的管理过程看作相统一,重在悟“道”,使行为符合道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以对人的教化、训练为起点,没有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也没有理性化的职能分工体系;“安人”的管理以稳定、安定为最高价值,以协调、和谐和生存延续为最终理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庸”的管理强调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不“过”,在个人行为观念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 “外圆内方”之类的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
2.在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解释三种中国传统的管理思维
基本管理思想同时也是管理思维方式。除此而外,具有显著特色的,是血缘伦理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化思维方式,强调谋略,注重谋划的思维倾向和“执经达权”,“通权达变”的思维方式。情感化思维强调“合情合理”,“理”中有“情”,“理”中要充分体现来自日常血亲、亲情的感性体验,“情”中有“理”,“情”不能超出和逾越儒家抽象、提炼形成的伦理道德;重谋略、善谋划是在管理中注重全局性、注重长远厉害关系、注重总体上的把握和控制,但一定程度上也忽视、甚至抑制了分析方法、分析工具的发展;“执经达权”,“通权达变”则要求根据一般的管理原则和“情理”,来选择和使用适宜的方法,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来调整已有的手段和方式。
3.理解家族化及泛家族化的组织特征,了解其在日常管理中的表现
中华传统管理在管理组织方面最基本的基础,是家族化及泛家族化组织特征。家族是有史以来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基础,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涉及直系、旁系的亲戚关系、并以父子关系为基线上下传承左右延展。泛家族化组织管理基于类似的亲缘性关系,如具有同乡关系的乡缘性、具有朋友关系的友缘性、具有同学关系的学缘性、具有同党关系的党缘性。
家族化组织管理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很多企业看起来是现代化企业,实际上实行的是家族化或泛家族化的管理,尽管管理者未必有清醒意识。
4.阐述管理规范的三个主要特征,理解其在现实中的影响
管理规范或者说偏重制度角度的特征,是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管理规范,情感化、经验化管理约束,和以德治国、儒法互用管理框架。
道德化管理强调个人自身内在的修为,强调“修身”,“德行”是最重要的标准。管理过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样、楷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传”。这些特征与政治化管理强调的忠心、服从,以及宗教化管理强调的观念、思想统一结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管理规范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特征。
情感化管理下的中国人强调“礼尚往来”,注重同乡、同事、同学、邻里故旧,饮食文化、酒文化发达而不厌其烦,看重各种暗示的心理作用。而经验化管理重视日常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领会和领悟,重视事实、实践本身,重经验轻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