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个别劳动时间 P39
14 、复杂劳动 P42
15 、简单劳动 P42
二、简答题
1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
① 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 它撇开劳动的 特定性质 ,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④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 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 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2 、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
① 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
② 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③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 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3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未在书中找到相应答案)
1) 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 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 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 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 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①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②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4 、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送分题!)
按照“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
5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
1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了 新 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 )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 新 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 新 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4 )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管理劳动是整个生产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管理劳动首先是一种具体的劳动;管理劳动又是一种抽象劳动,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劳动者一道作为生产过程的人力要素,利用物化劳动因素,生产出物质产品,并使自己的劳动凝结于新商品之中,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当然也和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一样,形成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构成商品的价值。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的高智力劳动,因此,它在商品新价值形成中的贡献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贡献。
第三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 P50
①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 货币具有 5 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2 、价值形式(很少出,但可能出选择题) P50
① 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 5 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② 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 一种商品 = 另一种商品
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
③ 等价形式的 3 个特征:
⑴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⑵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⑶ 私人劳动成为 直接形式的 社会劳动。
3 、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 P53
①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② 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
4 、价值尺度 P53
① 是 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已按教材更改)
②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
5 、流通手段 P54
① 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 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
6 、贮藏手段 P54
①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 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 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
7 、支付手段 P55
① 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8 、世界货币 P55
① 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②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 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9 、货币流通 P64
① 是指 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流通的、不断的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已按教材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