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相学不是一门正统的学问,它开始于十九世纪初期,由哥尔创立。骨相学这个名称只是到了哥尔的门徒斯铺宰姆才开始使用,斯铺宰姆扩充了哥尔的学说。
骨相学的主要论点有三个:⑴一个人头骨的形状与脑的形状相应,可以从头骨的外形来判断脑子的情况;⑵心可以分解为若干材能;⑶每个材能在脑子上和特定的部位有关,即每个材能与脑的特定部位相应。
骨相学在学术界从来没有得到过承认,但是它在社会上却很流行。
反联想主义是指反对联想学派关于一切认识皆来自感觉,从而得到观念和印象。
拉娄米杰名言:“我愿,故我在”。强调意志。
蒲朗是苏格兰学派司徒亚特的学生,著《关于人心的哲学讲演》。
蒲朗吸收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但不用“联想”,采用“引示”这一概念。他认为,“引示”就是由此及彼、互相引起,这是心的主动作用,不是观念间有什么粘合力。
蒲朗认为人有两种经验:⑴简单引示,一般人所谓的联想;⑵关系引示,相当于马勒伯朗士的自然判断,即知觉或设想两个对象时,立即能觉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蒲朗认为这种关系感虽然是直接觉察到的,没有任何中介的心理过程,但它并不是感觉,而是完全新的经验。
蒲朗提出“心理化学”。他认为,由“引示”而引起的复杂心理状态,不只是集合而溶合,就是说,它具有与构成它的成分的性质不同的一种性质。他把这种作用称为“心的自发化学”。
蒲朗九条联想次级律:⑴持久:同时或相继留心一个对象的时间越长,注意越久,就越容易在将来重新想起它;⑵生动:观念越生动就越容易联想起来;⑶频率:重复次数越多的观念,越容易被引起;⑷新近:越新近的经验就越容易回忆起来;⑸迭代:迭代项目多时容易冲淡,而迭代项目少,则很容易想起来;⑹体质差异;⑺情绪状态;⑻生理状态;⑼思维习惯。
詹姆士·穆勒把联想主义推向到极端,成为一个彻底的联想主义者。1829《人心现象的分析》。他认为,联想都可以归于一个原因:接近。
穆勒受苏格兰学派的教养,但考虑问题持完全的联想主义机械观并走向极端,从而充分暴露了其缺陷。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使联想主义心理学暴露了机械性。
十一、近代西方心理学(八)19世纪初期的德国心理学
谢林“自然哲学”。
赫尔巴特著《心理学教科书》、《作为根据经验、形而上学和数学的科学之心理学》。赫尔巴特是最早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最先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
赫尔巴特认为,世界由许多实子构成。每个实子都是单一的、不变的、不可消灭的。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有两种结合的方式:属于同一感官的观念与观念之间的结合为溶合,如蓝与红合成青莲色;属于不同感官的观念,如一个声音和一个颜色,可以同时感觉到而杂凑在一起,为纠葛。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具有相合相排的力量。时时刻刻占据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允许与它自己可以调和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之中,而将与其不调和的观念抑制下去,排斥出去。
赫尔巴特认为,一个观念由完全抑制状态过渡到真正观念的状态似乎应跳过一些界限,这些界限即是赫尔巴特所谓的意识阈限。他的意识阈限概念后来被费希纳所继承。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如观念不会被消灭,只是处在意识之下,是因为受到了抑制等等,与赫尔巴特的看法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的观念是情欲性的,而赫尔巴特的观念则主要是认识性的。
一个人已有的观念对新产生的知觉起作用而吸收它,使它变得明白,这即是统觉作用。与新知觉有关并吸收它的原有观念集团,即是赫尔巴特所称的统觉团。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够吸收新知觉,越能够使新知觉清晰明白,易于被理解,这就是统觉作用的规律。
本尼克不赞成康德以后德国的思辨式哲学,更反对谢林的“自然科学”,认为自然现象应该用“机械观”来解释。
对心理学的贡献:原始材能说和痕迹说。
迹说:本尼克认为心不是一大群的观念,而是一大群的冲动。
陆宰《医学心理学,即灵魂的生理学》、《心理学大纲讲演笔录》。他的《医学心理学》曾被称为第一部生理心理学的书。部位标记说是由陆宰提出的。
十二、近代西方心理学(九)实验心理学的酝酿时期
蔑勒在1833年及其后发表了《人类生理学手册》。蔑勒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神经特殊能力说。这并非是他一个人的创见。他认为,人的各种感官是有所分工的,如眼只对光反应,耳只对声音产生反应,而舌只能反应味觉等等,它们之间不能互相代替。各种感官只有一种适宜的刺激物。在特殊条件下,其他刺激有时也会引起某个感官的活动;但只能使此感官发生惯有的特殊的感觉。如压迫、敲击,或电刺激作用于视感官,只能引起光的感觉。
在心理学史上是韦柏第一个将实验法与数学测定法结合起来对感觉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说实验心理学开始于冯德,但应该说实验心理学由韦柏开始。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感官生理学。
韦柏将被试刚好能觉察出两点刺激的两脚规距离称为“两点阈限”。
韦柏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I/I=K,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费希纳想到心与身之间的联系法则可以用物质刺激与心理感觉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说明。感觉与引起感觉的刺激都是可以测量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对数关系。S=ClogR/R0。S代表感觉强度,C代表适应任一不同感觉领域的常数,R代表刺激强度,R0是阈限刺激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