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考试运动训练学笔记(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2-05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4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单纯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
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相关话题/运动训练学
首都体育学院2010运动训练学考研真题
简答 1.运动训练学的任务?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从而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提高运动成绩。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有: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网络资源 2015-07-08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考研试卷解析
学校:北京体育大学 专业:运动训练学 题型说明及变化解析 具体题型 第1题 名词解释5个第2题 简答题3 ...专业课考研经验 新浪考试 2010-01-14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 运动训练学试题(硕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运动训练学) 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 ...法律硕士资料 网络资源 免费考研网 2009-01-1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运动训练学试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运动训练学) 请将所有答案标明题号,写在答题本上,试题纸上请勿答 ...专业课考研经验 考研 Freekaoyan.com 200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