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22


18.  痛觉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控制阀理论认为,疼痛体验手神经纤维的影响,神经纤维能关闭疼痛的阀门,阻断来自其它纤维的信息通过。痛觉反应比较复杂:有时没有痛觉刺激,但有疼的感觉,如幽灵痛;有时有痛觉刺激,但没有痛的感觉。
19.  本体感觉是对躯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动觉觉察身体位置和运动,并自动协调肌肉的运动。平衡觉根据对重力和运动的感觉提供躯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
20.  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21.  形状知觉的原理包括Gestalt的几条原理:图形和背景、相似性、接近性、良好连续性、简洁性和完整性。深度知觉将两维的视网膜形象组织成三维的世界,主要通过双眼和单眼视觉线索。大小和颜色常性指知觉到不变的大小和颜色,虽然视网膜上的形象在变化。由于组织特性,知觉者容易产生错觉。错觉是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有些错觉好象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倚赖于文化和经验。
22.  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23.  自下而上加工,指从下层开始加工原始的感觉材料,再向大脑供给。如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就证明我们是将刺激分解为成分进行分析的。自上而下加工,从上层开始,从观察者的期望和知识开始加工。Gestalt就强调我们是感受整个刺激而不是刺激的组成成分。事实上,知觉过程往往是同时从两个方向上开始的。环境体验所塑造的知觉解释倾向或知觉期望,称为知觉定势。知觉定势包括当前上下文情景和持续的知识结构(图式)两个方面。

第五章 学习

01.  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02.  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R)是无须学习的反应。条件反应(CR)是习得反应。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03.  Thorndike的效果律指出,动物的行为倾向有赖于该行为对环境的效果。Skinner将这个观念发展为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是自发的而非诱发的行为。如果行为后果增加了行为反应的概率,那么这种后果称为强化。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04.  正强化,是提供奖赏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惩罚,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05.  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间断强化又分固定比例和变化比例、固定间隔和变化间隔等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现象。
07.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都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具体应用。行为塑造,主要应用了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及时地给予强化的思想。
08.  完形心理学反对Thorndike的“尝试-错误”假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09.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Tolman的实验说明,大鼠对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能说明潜伏学习的机制。所谓潜伏学习,是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10.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控制源,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来他们期待的结果所持的一种总体的期望。习得性无助,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解释风格,指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和全面的。
11.  心理学家研究了集中社会学习(社会交往中直接发生的学习),其中包括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和监护(直接指导)。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替代性条件作用,指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第六章 记忆

01.  当代认知观点把记忆看成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这种看法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记忆一般可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02.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03.  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通过复述(以便一遍一遍地重复信息),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这种复述,只是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被称之为维持性复述;而精确性复述,则涉及信息的意义,便于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组块,是短时记忆中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组成大的单位或块。
04.  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神秘的七)。
05.  要想把信息存下来长期使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编码,变成能够存进记忆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代码或表征形式。长时记忆(LTM)也称永久记忆,它的特点是保持的容量和时间趋于无限。
06.  外显记忆,是对事实和事件有意识的记忆,它包括两种: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一般的世界知识或事实的记忆;情节记忆指个人体验到的特定情节或事件的记忆。研究表明,大脑当中的海马结构和相邻的皮层组织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
07.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