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弥漫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青少年,可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理特点是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使毛细血管壁增厚,进而出现肾小球小叶中心硬化,甚至整个肾小球玻璃样变。内皮细胞无增生;银染色见基底膜呈双轨状(车轨状或分层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五、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又称脂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有大量脂质沉积),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的原因。电镜下见肾小球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筛孔加大,毛细血管基膜负电荷减少,电荷屏障受损,因而出现大量蛋白尿。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尿内蛋白成分主要是小分子的白蛋白,属高度选择性蛋白尿。膜性肾病引起的蛋白尿是非选择性蛋白尿,既有小分子蛋白,也有大分子蛋白。脂性肾病的病程较膜性肾病短。无血尿和高血压,肾功能不受影响。
六、IgA肾病:肾小球系膜增生,系膜内有IgA沉积。主要症状为复发性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
七、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间质性肾病,以肾间质、肾小管和肾盂为主的炎症,主要侵犯肾盂肾间质,进而可累及肾小管,肾小球不受损(早期不受影响,病变严重时可破坏肾小球)。女性多见,常有发热、腰痛、血尿和脓尿等症状。1、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常由一种细菌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寄生于肠道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占60%~80%,多见于上行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少见,以葡萄球菌为主。尿路的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尿流不畅对肾盂肾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常见合并症有:急性坏死性乳头炎;肾盂积脓;肾周围脓肿。结局:痊愈;转为慢性;肾盂积水或积脓。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是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急性肾盂肾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因此二者最大的不同点是尿液中是否有细菌的存在。反流是细菌由膀胱进入肾组织最常见的途径。
2、慢性肾盂肾炎:多为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肾盂肾炎是由细菌直接感染引起的肾盂和肾间质的化脓性炎,可侵犯单侧肾或双侧肾,严重时肾周围组织也会受累,可经上行和下行性感染而来,以上行性感染多见,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大体改变颇具特征性,肾脏出现不规则的瘢痕,若病变为双侧性,两侧改变不对称;间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管腔扩张;肾盂、肾盏高度变形;肾小管多萎缩、坏死。
八、慢性肾小球肾炎:可由不同类型肾炎发展而来,镜下,早期肾小球内尚可见到原先肾炎的病变,但随后肾小球内细胞减少,嗜酸性的PAS阳性物质增多,其中含有血浆蛋白、增多的系膜基质、基底膜样物质和胶原,最终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纤维化。
九、肾透明细胞癌。为肾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肾细胞癌的70%~80%,多发生于60岁左右的老年人。癌组织血管丰富,早期即可发生血道转移,最常转移到肺,其次为骨、局部淋巴结等;临床主要表现是血尿、肾区痛和肿块;癌组织与邻近的肾组织分界明显,常有假包膜形成;肾细胞癌的特点是常侵入肾静脉,并可在静脉腔内生长,呈条索状向下腔静脉延伸,甚至可达右心。
***颗粒状IgG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可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炎、膜性增生性肾炎。脂性肾病与其他类型肾炎不同,电镜观察未找到沉积物,免疫荧光检查也未发现肾小球内有免疫球蛋白或补体。
概要:本章内容较多,极易混淆。故作表加以比较。可分为三个部分,肾小球疾病、肾盂疾病、膀胱疾病。本页只讲前两部分。以肾小球病变为重点,表中内容只是提纲挈领加以简述,具体
病理类型 |
临床表现 |
光镜 |
电镜 |
免疫荧光 |
发病机理 |
预后 |
特征 |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急性肾炎综合症,多见于儿童 |
1、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2、以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及红细胞漏出 |
基底膜上皮内侧出现驼峰样沉积物 |
颗粒样荧光 |
免疫复合物 |
绝大多数儿童痊愈 |
与链球菌感染后有关,又称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称:大红肾 |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急进型肾炎综合症,多见于成人 |
1、50%以上的肾小球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2、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压,发生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性 |
基底膜灶性破裂或缺损 |
线型或颗粒关荧光 |
抗基底膜抗体(25%)或免疫复合物(25%)其它不明 |
很差,急性肾功能衰竭 |
新月体形成 |
膜性肾小球肾炎 |
肾病综合症,多见于成人 |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肾小球内增生现象及炎症细胞现象不明显,银染基底膜呈梳齿状改变 |
基底膜和上皮细胞间电子致密物虫蚀样空洞;基底膜增厚和钉突 |
颗粒样荧光 |
免疫复合物 |
大多数在较长时间内发展为慢性肾炎 |
成人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又称膜性肾病 |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肾病综合症及肾炎综合症,多见于儿童,青少年 |
1、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 2、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分层状银染基底膜叶双轨征 |
Ⅰ型、基底膜内皮细胞下电子致密物沉积,最多见 Ⅱ型基底致密物层内高致密带状 Ⅲ型少见 |
颗粒状荧光 |
免疫复合物 |
预后差,大多数在较长时间后民展为慢性肾炎 |
系膜毛细血管型肾炎,有时有低补体血症。 |
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 |
肾病综合症,多见于儿童 |
1、肾小球无明显病变 2、肾小球上皮细胞脂质沉积 |
上皮细胞足突融合或消失 |
|
可能为淋巴细胞功能异常;肾小球阴离子丧失 |
预后较好 |
脂性肾病,儿童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
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
慢性肾炎综合症,多见于成人 |
1、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 2、残存的肾单位代偿性肥大、扩大 |
|
|
各型肾炎后期变化 |
预后较差,大多数发展为尿毒症 |
终末肾,颗粒性固缩肾,与高血压,肾盂肾炎。粥样硬化肾区分 |
附: 肾盂肾炎 |
肾盂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女性多见,有急慢性之分 |
化脓性炎症,急性多由皮质向髓质伸展的放射状病灶,可有脓肿形成,镜下见大量中性细胞浸润。慢性多有疤痕形成,表面高低不平,双侧不对称 |
急性肾盂肾炎与G-杆菌感染有关,特别是大肠杆菌。可分为上行性感染和血源性感染,以上行性多见,多存有诱因。慢性多由急性转变而来,可能与L型菌或免疫有关,可反复发作。 |
急性多伴全身症状,慢性易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