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针灸学考研复习笔记(七版教材为主) 2011考研(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本病病位在胸,取内关可宽胸理气,与期门远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用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调诸经之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从而收“乳痈刺肩井而极效”之功。
48.    扭伤
【辨证】
主症  扭伤部位疼痛,关节活动不利或不能,继则出现肿胀,伤处肌肤发红或青紫。
兼见皮色发红多为皮肉受伤,青色多为筋伤,紫色多为瘀血留滞;
新伤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者,为瘀血阻滞;
若陈伤每遇天气变化而反复发作者,为瘀血阻络,寒湿侵袭。
此外,更宜根据扭伤部位的经络所在,辨清扭伤属于何经。如急性腰扭伤,脊椎正中扭伤为伤在督脉,一侧或两侧腰部扭伤为伤在足太阳经。
【治疗】
治法  祛瘀消肿,通络止痛。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髀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配穴  ①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配合循经远取,
如腰部正中扭伤病在督脉,可远取人中、后溪;腰椎一侧或两侧(紧靠腰椎处)疼痛明显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间,因为手阳明经筋挟脊内。
②也可根据受伤部位的经络所在,在其上下循经邻近取穴,
如膝内侧扭伤病在足太阴脾经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伤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阴陵泉,以疏通脾经气血。
③因为手足同名经脉气相通,故关节扭伤还可应用手足同名经取穴法,又称关节对应取穴法,治疗关节扭伤疗效甚捷。
方法是踝关节与腕关节对应,膝关节与肘关节对应,髀关节与肩关节对应;
例如踝关节外侧昆仑、申脉穴处扭伤,病在足太阳经,可在对侧腕关节手太阳经养老、阳谷穴处寻找有最明显压痛的穴位针之;
再如膝关节内上侧扭伤,病在足太阴经,可在对侧肘关节手太阴经尺泽穴处寻找最明显压痛点针之。
方义  《针灸聚英•肘后歌》言:“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当以扭伤局部取穴为主,以疏通部位的经络,散除局部的气血壅滞,使通则不痛。






49.    痄腮
治法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配穴  高热者,加大椎、商阳;
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
神昏抽搐者,加人中、十宣或十二井。
方义  从患病部位看,本病以少阳经为主,牵及阳明,故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足阳明经穴颊车,均属局部取穴,以宣散患部气血的蕴结。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井穴关冲、手阳明原穴合谷,以清泄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其他治疗
灯火灸法  选取患侧角孙穴,先将角孙穴处头发剪短,穴位常规消毒,取灯芯草蘸香油点燃,迅速触点穴位,并立即提起,可闻及“叭“的一声。一般灸治1次即可,若肿势不退,次日再灸1次。


50.    目赤肿痛
治法  清泻风热,消肿定痛。以手阳明、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太冲  风池  睛明  太阳
配穴  风热者,加少商、上星;
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
方义  目为肝之窍,阳明、太阳、少阳经脉均循行目系。
合谷调阳明经气以泄风热。太冲、风池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导肝胆之火下行。
睛明为足太阳、阳明交会穴,可宣泄患部之郁热。
太阳以泄热消肿。

51.    鼻渊
治法  清热宣肺,通利鼻窍。以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风池
配穴  肺经风热者,加少商点刺出血;
湿热阻窍者,加曲池、阴陵泉。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鼻为肺窍,故取肺经络穴列缺,以宣肺气,祛风邪。
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其脉又上挟鼻孔,合谷、迎香可疏调手阳明经气,清泻肺热,其中迎香治鼻塞、不闻香臭最为有效。
印堂位于督脉而近鼻部,可散局部之郁热以通鼻窍。
风池疏风利窍。
52.    耳聋、耳鸣

(1)实证
治法  清肝泻火,疏通耳窍。以足少阳、手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
配穴  肝胆火盛者,加太冲、丘墟;
外感风邪者,加外关、合谷;
肾虚者,加肾俞、关元。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中,因此取手少阳之中渚、翳风,足少阳之听会、侠溪,疏通少阳经络,清肝泻火。
四穴参合,为治疗本病之主方。

(2)虚证
治法  益肾养窍;以足少阴、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配穴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气海;
肝肾亏虚者,加肾俞、肝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肾气和肾精的充足是耳之听聪的基础,耳鸣、耳聋之虚证责之于肾。
太溪、照海可补益肾精、肾气。
听宫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耳部经络气血。

53.    牙痛
治法  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
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
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
方义  合谷为远道取穴,可疏通阳明经络,并兼有祛风作用,可通络止痛,为治疗牙痛之要穴。
颊车、下关为近部选穴,疏通足阳明气血。
外关、风池疏解表邪,有祛风热作用。
太溪补肾阴,行间泻肝火,故能治阴虚牙痛。
内庭、二间清泻阳明之火邪。

54. 咽喉肿痛
(1)实热证
治法  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以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少商  合谷  尺泽  陷谷  关冲
配穴  外感风热者,加风池、大椎;
肺胃实热者,加内庭、鱼际。
方义  少商系手太阴的井穴,点刺出血,可清泄肺热,为治疗喉证的主穴。
尺泽为手太阴经的合穴,泻肺经实热,取实则泻其子之意。
合谷、陷谷分属手足阳明经,二穴能疏泄阳明之郁热。
配以三焦经井穴关冲,点刺出血,加强清泄肺胃之热,达到消肿清咽的作用。

(2)阴虚证
治法  滋阴降火,养阴清热。以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入夜发热者,加三阴交、复溜。
方义  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的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于喉咙,取之能调两经经气。
鱼际为手太阴的荥穴,可利咽清肺热。
三穴同用,使虚火得清,不致灼伤阴液,故适用于阴虚的咽喉肿痛。


55.    晕厥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配穴  虚证者,加灸气海、关元、百会;
实证者,加合谷、太冲。
操作  足三里用补法;水沟、中冲用泻法;涌泉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  水沟属督脉穴,督脉入脑上巅,取之有开窍醒神之功。
中冲为心包经井穴,能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
涌泉可激发肾经之气,最能醒神开窍,多用于昏厥之重证。
足三里可补益气血,以滋神窍。



56.    虚脱
主穴  素髎  水沟  内关
配穴  神志昏迷者,加中冲、涌泉;
肢冷脉微者,加灸关元、神阙、百会。
操作  素髎、水沟用泻法;内关用补法。
方义  素髎属督脉穴,有升阳救逆,开窍清热之功,急刺可使血压回升。
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
内关属心包经穴,可调补心气,助气血之运行以养神窍。
三穴合用,回阳固脱。

57.    高热
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配穴  风热者,加鱼际、外关;
肺热者,加少商、尺泽;
气分热盛者,加内庭、厉兑;
热入营血者,加中冲、内关、血海;
抽搐者,加太冲;
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穴出血。
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总督一身之阳。
十二井、十宣穴皆在四末,为阴阳经交接之处,三穴点刺,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合谷、曲池清泻肺热。
诸穴共奏清泻火热之功。

58.    抽搐
主穴  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     
配穴  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血虚者,加血海、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心主血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助水沟醒脑开窍。
合谷、太冲相配,称为开四关,为熄风止痉之首选穴。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先宜熄风止痉,然后对因治疗。

59.    心绞痛
主穴  内关 阴郄 膻中   
配穴  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阳气欲脱者,加水沟、百会。
操作  毫针泻法。

60.    胆绞痛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黄疸者,加至阳;发热者,加曲池、大椎。
操作  毫针泻法。

61.    胆道蛔虫症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迎香  四白  鸠尾  日月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每次留针1~2小时。

62.    肾绞痛
主穴  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  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操作  毫针泻法。


相关话题/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