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笔记(考研版)(3)

译名 免费考研网/2009-01-04


   个性不鲜明      未受普遍

三、宋代文学特色及其成因
⒈现实精神和爱国主题突出。
        与宋社会特点、士大夫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        内忧外患不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        文人士大夫们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        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⒉崇尚理性,好发议论。
        唐诗注重情感意兴的抒发,追求意境的浑厚蕴藉空灵,韵味的悠长;而宋诗注重摅思说理,讲究思理的细密深刻透辟,气骨的劲健。唐诗之美表现在情感文辞,所以显得丰美;宋诗之美表现在意气骨力,所以显得瘦劲。
        唐诗,有如浪漫奋发的青壮年;宋诗,就像沉稳理智的中老年。
        宋诗为何走上“主理”之路?为何崇尚理性、好发议论?
        应该从社会、时代的背景中去寻找原因:
[1]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性格有关。
[2]与宋人的“文道观”有关。
[3]与佛教再兴、理学流行有关。
[4]与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改变有关。
3.风格:平淡为美。
        为何宋诗文表现出“平淡”之风?
        与士大夫的文化性格、生活态度直接相关:
        宋人将出与处、仕与隐的处世方式进行了兼容整合。一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有很高的参政热情;一方面,又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注重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强调自我个性的节制和人格修养的完善。这使得他们仕途通达时,不会得意忘形、张扬狂放;命运坎坷时,也不会戚戚于个人的忧患穷困。
        与唐人相比,他们的性格冷静、理性、沉稳,他们的心境平和而淡泊;“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6页)
        随着宋人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的转变,文学风格也由唐人的 高华美 转变为了 平淡美。
4.题材:以俗为雅。
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5页)
        宋诗的题材内容,表现出了平易近人的世俗化的特点。
        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宋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态度发生了改变。
        “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态度也世俗化了。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10页)
        审美观念的这一转变,使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分转向“以俗为雅”。
        这种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使得宋诗的题材范围有了新的拓展,使得诗歌的取材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5、体式:渗透融合。
   诗、词、文出现渗透交融的趋势。表现为:
⑴题材内容的拓展交融。
        如诗写文之题材;词写诗之内容。
⑵表现手法的迁移挪用。
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诗如文,词如诗、如文。
        因而产生出一些新的诗风、词风与流派。
6、通俗文学兴起。
        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俗文学形式—话本、鼓子词、诸宫调、戏剧等得到迅速发展。
        当时各大都市有商品交易市场,称为“瓦子”、“瓦舍”或“瓦市”。瓦舍中设有文艺演出场所,称为“勾栏”或“游棚”。
        民间的通俗讲唱文学有长足发展:
        说话伎艺盛行,话本数目众多。
        说话四类:①小说  ②讲史  ③说经 ④合生或说诨话。
        随着印刷业和书市的发展,话本由写本变为刊印本而广为流传,即白话小说。
  “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可以说宋代是一个古代文化烂熟时期,又是一个向近世文化转型的时期,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城市与商业的发达就是这一变化中的突出现象,它开始直接地影响了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形式的嬗变与演进。”
        宋文学也正处于一个转折阶段、转型时期。

                    第一章   北宋诗文
北宋诗文发展概况
⒈北宋前期(太祖建国960—仁宗庆历前1040)
    沿袭期
诗: 白体     四昆体    晚唐体
文:以骈文为主,少有散体古文。虽有人倡导复古,但影响甚微。
⒉北宋中后期(仁宗庆历年1040—北宋亡1126)
    创新期
•        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改变了文坛风气。
•        大批诗人作家:欧阳修    苏舜钦    梅尧臣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黄庭坚  秦观    张耒   晁无咎   陈师道  李廌
•        产生了大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        宋代诗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
•        北宋初期,文学创作并无明显变化。诗歌依然是晚唐五代时盛行的三大流派。
•        元代方回:“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
白体:诗学白居易,仿效其浅近通俗平易的风格。
   代表人物:徐  铉    李  昉    王禹偁 
王禹偁
⒈         疾苦感喟诗。是宋代第一个将诗歌创作转向现实人生的诗人;是宋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
⒉        长篇抒怀诗。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⒊        写景抒情诗。笔调清丽,语言晓畅,抒情自然。
王禹偁诗歌表现出三种倾向(特色):
⑴        实主义的创作精神。⑵散文化、议论化的表现手法。⑶平易畅达的风格。
        清吴之振评曰:“独开有宋风气。”

⒉ 晚唐体:在太宗、真宗朝代,追踪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作。诗人多为隐士、僧人。
代表:潘阆  魏野  林逋  “九僧”  寇准   九僧:希昼 保暹 文兆 行肇 简长  惟凤 惠崇 宇昭 怀古
题材内容:僧房幽境、烹茶吟诗、扫花听松、驯鹤弈棋之类。多表现清幽枯寂、隐逸欲仙的情趣。
诗歌风格:清瘦淡雅。
写作特点:
⑵        象单调,境界狭小。
⑶        爱律体,刻意锤炼写景之句,以警策佳句自负。

⒊西昆体:指宋真宗时,身居馆阁的文学侍从,模仿李商隐诗风的诗作。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代表人物:杨亿   刘筠   钱惟演
“西昆体”弊病:
①题材狭窄,内容单薄,少真情实感。
   或歌历代帝王故事;或吟宫廷日常生活;或写男女爱情纠葛;更多的是咏物诗。
②艺术表现上,堆砌词藻典故,讲究声律对仗,追求形式美。
        不宜一概抹煞。某些诗作清丽可诵。再者,西昆体雍容典雅、富丽精工的诗风,对于矫正当时平弱浅露之习、轻率滥熟之体有一定作用。
        也不能予以高的评价。元代方回:“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有“首变国初诗格”之功。未免失当

第三节 欧阳修和诗文革新运动
一、欧阳修(1007—1072)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