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06


正因为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造成了文学产品及其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是互补的,又是常常冲突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尤其要体现后者的主导性。


5、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307
答:在现当代,文学艺术产品的广泛的商品化所造成的最为不良的影响,就是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似乎文学消费同一般商品消费一样,与其他意识形态以及政治、道德等毫无牵连。其实,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美的物品,文学消费和接受也从来不是—种纯粹的个人消遣,尽管它要经由个人发生。文学消费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相关,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历来起着肯定或批评特都社会精、社会结构的深刻作用。文学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质上总是在传播和再生产着特定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简言之,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他们所的那个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这种文学阅读欣赏过程中,维系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所需要的某种意识形态观念被再生产出来,并进一步转化为接受者的日常生活意识。
文学消费和接受实为意识形态消费(从而也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例子在中外文学史上比比皆是。例如两千多年来,《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来被统治阶级所赞赏所传播,这决不是只是为了让读者去审美与消遣,同时也是想通过《诗经》的影响,向读者宣扬“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意识形态观念,借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再比如,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文艺生产与消费的高潮,实质上传播着与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新的人文主义意识形态;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则传播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意识形态观念,并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文学消费和接受无不渗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但它们的具体表现却非常复杂,或隐或显,或轻或重。但是,即便被认为是纯审美、纯娱乐的文学消费,也往往是自觉不自觉地与意识形态有关。声称文学消费与意识形态无关,本身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般在社会矛盾激化的动荡时期,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往往表现得比较鲜明;而在社会矛盾缓和的情况下厂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则表现得比较间接和隐蔽。
就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言,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反应大约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文学消费直接为现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着现行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意识形态;第二种模式是文学消费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传播着批判现行制度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观念;第三种模式则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或超越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即所谓非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是不可能回避、不可能超越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往往显得较为隐蔽,即使意在传播和宣扬某种别样的意识形态,也常常打着“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以致使人们在漠视其意识形态作用时不经意地受到影响。
其实,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为一种文化现实,是古今中外人们所普遍认识到的。在古代,由于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的空间极为有限,文学居于社会结构和文化建制的中心位置,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往往为当时的统治阶级及其理论家所直言不讳。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很重视文艺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他深深懂得文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巨大影响,因此,他明确反对那种:不利于奴隶主贵族政体的文艺,对那些模仿现实的文艺如史诗、悲剧、喜剧等都极为不满,认为这些文艺作品把神写得像人一样坏,这有悖于对城邦保卫者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因而应该被逐出理想国。又比如,先秦时期的孔子也极为重视文艺(主要是诗歌)的意识形态教化作用,认为诗可以为“事父”“事君”,维护儒家政治伦理道德服务。此后,诗歌的教化作用一直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其文人所重视。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有时被文学性、审美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所遮掩,似乎文学给它的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片纯属个人的自由自在的净王。在这片所谓的“净土”上,读者似乎可以从一直缠住他的现实的功利关系网中解脱出来,在对抽象的人类价值和永恒的人生意义的孤独的沉思冥想中忘却他在现实境遇中的忧虑、苦恼,于是资产阶级通过这种所谓的“纯文学”阅读让读者大众不去注意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对立。许多牢骚、不满、矛盾、冲突、分裂都因此得到象征性的克服,文学消费者由此相信全体公民之间似乎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他们应该成为利益一致的团结的整体。这样,资产阶级便借助于审美的文学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融为一体的“黏合剂”,它与资产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所奉行的技术—功利主义一道,构成了互为补充互为支持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效力。
到了电子技术高度发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世界进入所谓媒介社会或景观社会的今天,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内核披上了商品消费和形象包装的外衣,文学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像其他一切产品一样,被纳入了商品经济的法则,一切存在物都被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形象或类像。文学消费者被熏陶得真诚地相信,一切消费都是形象消费或景观消费而不是物品自身的消费,消费者的现实生活欲望以及参与现实世界的愿望,都可在形象消费中得到满足。这种形象消费的催眠作用消弭了事物的实际存在与表象符号之间的区别,消解了读者主体与图像世界之间的距离意识和审视意识,破坏了人与现实世界的实践进程。就这样,现代资产阶级通过高度商品化和图像化的现代艺术消费,销蚀了消费者对现行制度的历史性的深度思考,瓦解了消费者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理性要求,从而发挥其更为深刻、更为隐蔽和更为严密的文化权力的作用。
说文学消费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并不是说文学消费本身就直接是意识形态,也并不是说文学消费等同于对政治理论、哲学理理论等观念的直接宣传。事实上,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理论宣传或哲学伦理思辨是不同的,它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审美结构和艺术娱乐的审美效果之中,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领悟力,进而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一般来说,当代西方流行文艺是是统治阶级所默许的,流行的大众文艺与传统的民间文艺不同。传统民间文艺往往是人民心声的自发表达,而当代西方大众文艺民间文艺则常常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其内容往往是一些抽象而又到琐屑的男女情爱、凶杀暴力等,这种感官刺激往往使人们忘记他们的现实处境,从而安于现状、麻木不仁。在这个意义上讲,流行的大众文艺是统治者所暗中鼓励的,因为它们最容易渗透统治阶级所需的意识形态而又不被消费大众识别。与此相反,一切真正伟大的严肃的经典文艺作品往往具有醒世的作用。
在我国,文艺事业既是一种文化产业,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个产业门类,但更是一种精神生产,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消费活动因而应承担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崇高使命。具体来说我们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尤其要面向亿万人民大众,创造出更多更好地表达人民群众文化意愿、反映社会大众审美需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符合社会先进文化生产和发展方向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我们的文学和文学消费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审美、娱乐、认识、教育以及人际交流等所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以满足读者的感性需求,丰富读者的精神生活,鼓舞读者的理想信念,陶冶读者的情感世界,净化读者的心灵世界,提高读者的精神品位,升华读者的人格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异同309
答:一般地说,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理论术语,是在20世纪兴起并得到广泛使用的。传统文艺学习惯于用“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等概念而现代文艺学则倾向于使用“文学接受”和“文学消费”等概念。从表面上看,文学消费、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文学鉴赏之间意思差别不大,指的都是读者的阅读活动。其实不然,作为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的文学阅读活动,明显地具有种静观的、仪式的、膜拜的、审美的、无功利(或超功利)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所阐述的自由艺术的审美鉴赏即是这种理想的或纯粹的文艺鉴赏活动;而“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则充分反映了文学阅读活动中的现实复杂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因而现代文艺学主张用“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来取代传统文艺学的“文学欣赏”或“文学鉴赏”。
更进一步地说,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虽然同属于现代文艺理论术语,但二者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属社会精神产品消费,它是现代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性消费。这是因为,作为精神产品,文学作品已成为每一个人身心健康发育过程中必然接受的一种精神养料,并日益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消费品之一。对每一个消费者来说,文学消费是他个人所有消费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学消费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消费行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819年,瑞士著名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就把诗歌、音乐、戏剧等艺术产品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归结为一种财富的消费,指出每个消费者都按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收入来分享物质享受和非物质享受。他第一次探讨了不同经济地位的消费者对文艺消费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指出经济条件的好坏使文艺消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总之,文学消费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另一方面,为获得这种享受,消费者又必须付出相应的货币,因而文学消费兼具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文学接受,概念则不然,当我们说“文学接受”时,可以不考虑他的文学书籍是买来的、借来的或别人赠送的,而仅仅关注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这种精神活动本身。
(二)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固然主要指文学阅读,但也不尽然有的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并不打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就曾指出过,决不能把文学书籍的消费与与阅读混为一谈“我们可以举出那种炫耀性的、作为财富、文化修养或风雅情趣的标志而应当备有某本书的现象(此为法国各书籍俱乐部最常见的购买动机之一)。还有多种购书的情况:投资购买某一种罕见的版本,习惯性地购买某一套丛书的各个分册,出于对某一项事业或某一位人物的忠诚而购买有关书籍,还有出于对美好东西的嗜好而购买,这是一种书籍兼艺术品。因为书籍可只从装帧、印刷或插图方面视作艺术品。”这种不阅读的文学消费包括在文学书籍生产和消费经济周期内,因而对于文学消费研究来说,也是不能忽视的。匈牙利学者豪泽尔也分析过这种显示式消费,指出上层阶级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对文化产品进行这种“夸示式”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和文学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还是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而文学接受则不包括这种占有式的外在享用活动,文学接受活动只是对进入了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的读者而言的。
(三)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着不同的主客观条件。欲使文学消费得以顺利进行,除了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阅读能力及消费心理等主观条件之外,还要求文学消费者具备必要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和适当的空间客观条观。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则有所不同。就文学接受的主观条件而言,除了前面所说的阅读能力等之外,文学接受研究更关注接受者的个性、气质、性别、年龄、职业、人生观、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美学理想、艺术经验、期待视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概念及特征281 答:概念: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一、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二、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三、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一、十二章 叙事作品与抒情作品
    第十一、十二章 叙事作品与抒情作品 1、叙事作品概念及基本特征233 答: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通过口头讲述或吟唱而流传的关于神祇、英雄或祖先事迹的故事,即早期的神话和史诗,这就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如上古时代希腊人的《伊利亚特》、印度人的《摩诃婆罗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章 文学典型与意境
    第十章 文学典型与意境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语、形象、意蕴三层次201 答:文本可分为三个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1、现实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180、187 答:(一)基本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与逼真性。 1、再现性(内在要求): 再现性是现实型文学最基本的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是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八章 艺术真实
    第八章 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概念及主要特征(不同于生活真实与科学真实)高频152 答: (一)概念: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七章 文学创造
    第七章 文学创造 1、艺术发现概念126 答: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发生时,作家往翻前豁然一亮,心头突然一震,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因此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高频)p98 答:(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 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人类为了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四章 文学含义、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章 文学含义、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广义(文化意义)与狭义(审美含义)p46 (一)广义——文化含义 文学有理由被视为文化: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p23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与动物不同,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充分考虑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人的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
  •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第一章、第二章:导言部分 1、文学理论概念 p3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分支之一,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其他分支的研究,本身有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范围,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