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1、期待视野概念324
答:是由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支柱,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思维定向或潜在结构。有三个表现,首先期待视野不同对不同形式、技巧、和风格作品的兴趣与需要也不同,其次期待视野不同对一部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也不同。最后,期待视野不同,读者将文学作品现实化的方式也不同。期待视野的形成与读者从已阅读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有关、与读者对不同文学形式、技巧的掌握程度有关、与读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水平、欣赏趣味和世界观等有关。
2、召唤结构:
答:文学作品由文本和读者两极构成,因为读者的阅读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所以对阅读的研究就不能脱离文本研究,要回答读者对文本的不同阅读如何成为可能,或者文本向不同的阅读敞开如何成为可能,就必须将阅读的可能性作为文本的内在结构来研究。这种阅读的可能性从读者角度讲是隐含的读者,从文本这个角度讲就是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是指文本具有的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文本中布满了未定性和空白,文本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性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文本具有对读者即有期待视野的否定性,能够唤起读者的期待并打破读者的期待,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期待视野。这些未定性、空白和否定性作为文本自身的结构性特征就是所谓的召唤结构。
3、异变333
答: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被“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一)异变:
1、首先是作品形象的异变: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中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鲁迅先生曾这样指出:“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这正是文学阅读过程中形象异变的特征。
2、其次是情感的异变: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对于位生活充实畅顺、富于豪情壮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读者来说,即使阅读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类的辞章时,恐也不一定会像作者那样沉入一种苦闷至极、忧郁难遣的情感境界。一个没有亲历过失恋痛苦的人,即使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其痛苦的体验也肯定要比歌德本人淡漠得多。在出于封建的“忠君”意识,对宋江接受招安表现出一种欣悦之情,对方腊率领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表现出痛恨之意,而在我们今天的读者看来,得到的往往是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即使同一个读者面对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位不谙世事的少年,在初读《红楼梦》时,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一起游戏玩乐的情景,会更感兴趣;待至青春时代,尤其在经历了男女情场的体验之后,贾宝玉、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会更易引起激动;及至老年,在饱经了人生的失意与忧患之后,对其家世兴衰、世态炎凉、人生莫测等描写,会更易引起共鸣。也许正是缘此,英伽登曾经这样断言: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
3、再次是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写一只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因为咬断了捕鲸船长亚哈的一条腿,亚哈便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发誓要复仇。大副达巴克多次予以规劝,亚哈不仅不听,还要枪毙达巴克。结果捕鲸船遭到鲸鱼袭击,亚哈毙命。达巴克前来救援时,他的船也被狂怒的鲸鱼撞破下沉。显然,作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但国外有的批评家则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认为作品中渴望复仇的亚哈,是不可遏制的“本我”的象征;力劝亚哈的达巴克是“自我”理性精神的象征,凶猛的鲸鱼则是作家个人所具有的“超我”社会理性精神的象征。从整体上说,小说主要反映了“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激烈的矛盾斗争,以及“本我”无节制的冲动所造成的可怕后果。
(二)异变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便主要是由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1、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我国《诗经》中的《关雎》,本不过是—首表现男女之恋的情歌,但在从封建道德出发的经学家那,却被认定是对后妃之德的赞美。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本来主要是用自然景物来指称人事变化,表达送别友人时的祝愿之情。但在后世许多读者那儿,则常常从某种期待视野出发,从中读出了新生力量不可战胜、希望终将战胜失望、光明必将战胜黑暗之类的意蕴。
2、第二:某些预定文化观念导致异变。关于麦尔维尔的《白鲸》:有的批评家之所以会从中看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激烈矛盾斗争,便正是因批评家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出发进行阅读的结果。
3、第三,文化视野会导致异变。不了解春秋战国时代楚国迫近危亡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屈原因关心祖国命运而遭谗谄的读者,在接触《离骚》时,可能会在神话的天地里展开想象,而很难由香草幽花联想到诗人高洁的人格,由美人联想到楚国的君主,由众女联想到奸邪小人。
4、第四,个人经验导致异变。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是写在一个火树银花的元宵之夜,一位青年男子追寻一个幽独的美人的情景,清代学者王国维则由此而联想到了治学或艺术创作的经验,将其视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之一。这种异变,还突出表现在人们对某些作品的复读过程中。有的读者,往往对童年时代最早接触的某一文学作品毕生保持着兴趣,每次复读,总会感到一种超出其他优秀作品的欣悦,即使最早接触的是一部平庸之作。这是因为,在复读过程中,除了文本唤起的想象之外,某些关于童年生活的附带联想,也悄然融入了阅读想象之中。比如,当年阅读某作品时,窗外雪飘、油灯如豆、祖母陪伴在旁的温馨环境;或者曾经模仿过该作品中人物的言行,与童年的伙伴做过相关的游戏,等等。所有这些,随着岁月的流逝,虽日趋淡漠,但却以“潜意识”的经验形态,积淀于期待视野,一旦复读,这些童年时代的印记,便会在作品的诱引下,不由自主地涌现出来,与作品文本唤起的想象融为一体,从而异变了原有文本的想象空间。
5、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意是说,周瑜当年打胜仗是侥幸成功,假若东风不给他帮忙,火攻就不会实现,就会败于曹操,那不仅会国破家亡,恐怕连二乔也保不住。一宋代文人却曾这样讥刺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却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杜甫有一首诗《古柏行》,写诸葛亮庙里的古柏:“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本来是以文学的夸张手法极写古柏之高大,宋人沈括却在《梦溪笔谈》中责怪道:四十围是径七尺,高二千尺,“无乃太细长乎”; 林逋的名篇《山园小梅》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本意集写冬梅给人的春花般的和暖而美艳的感觉,清人纪昀却认为违背了气候条件的真实,所写“不似梅”。虽然这些评论家都是著名学者,但他们的上述言论过于拘泥于生活真实而忘掉了艺术真实,违背了艺术欣赏的规律与特点,从而导致了对作品的不正确的评价。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论人们的期待视野有着怎样的差异,不论文本有着怎样的“空白”,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的限制,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即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如何异变,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某些因素,而不会全然无中生有。比如,尽管“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所了解到的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别的什么人。也正因如此,文学接受虽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4、理解与误读335
答:(一)正解与误解: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作品
某一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语言结构的认识,也包括对作品整体价值的把握与探寻。在这种认识、把握与探寻过程中,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此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彼此一致,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比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作者的创作本意是要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画出麻木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以期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后来的许多读者,正是这样来理解作品意蕴的,此即为“正解”。但也曾另有一些读者,他们怀疑作者是在借阿Q影射自己或另外的某个人,在泄私愤,以至于鲁迅曾经这样慨叹:“我只能悲愤,自恨不能使人看得我不至于如此下劣。”这种情况,即是“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1、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实际,令人信服。比如从《红楼梦》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在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中,却未必有这种认识。另如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于那位徐娘半老犹风流的三仙姑,本是持讥讽否定态度的,但在一些现代青年读者看来,却认为这个人物身上体现了值得肯定的反封建的个性解放精神。这虽与作者初衷相悖,但从现代进步的文化视角来看,这种“误解”又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误解”是正常的,正如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已认识到的:“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在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正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对于文学作品价值的实现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便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误解”而实现的。
2、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汉书•王莽传赞》中写道:“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的政权像紫色蛙声和闰位,意即伪政权。因为古以赤为正色,紫非正色;蛙声被比作靡靡之音,即非正音;阴历每年多余的日子积成闰月,即非正式的月。古代有人却荒唐地将其解释为:王莽的皮肤是紫的,声音像蛙鸣。①唐人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滁州西涧》)的诗句,本意是抒发对优美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元人赵章泉却不顾全诗的整体结构,将其说成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诸如此类穿凿附会的误解,显然是脱离作品实际的。这类“反误”不仅有害于文学阅读,在特定背景条件下,甚至会酿成人间惨剧。清人徐骏的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胡中藻的诗句“一把心胸论清浊”,只因有一个“清”字,便被诬为反清,招致杀身之祸。反误的另一种情况是对文学作品的非艺术视角的曲解。可明代学者杨慎曾指责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即属此类情况。与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的“正误”相比,“反误”显然只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乃至粗暴践踏。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12-06
相关话题/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 1、文学消费的广义狭义概念299 答: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当论者把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对举时,往往指广义的文学消费。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概念及特征281 答:概念: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一、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依据。二、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三、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一、十二章 叙事作品与抒情作品
第十一、十二章 叙事作品与抒情作品 1、叙事作品概念及基本特征233 答: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的话语类型。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通过口头讲述或吟唱而流传的关于神祇、英雄或祖先事迹的故事,即早期的神话和史诗,这就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如上古时代希腊人的《伊利亚特》、印度人的《摩诃婆罗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十章 文学典型与意境
第十章 文学典型与意境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语、形象、意蕴三层次201 答:文本可分为三个层面: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由于这是由作家选择一定的语言材料,按照艺术世界的诗意逻辑创造的特殊言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 1、现实型文学(现实主义文学)180、187 答:(一)基本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与逼真性。 1、再现性(内在要求): 再现性是现实型文学最基本的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是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八章 艺术真实
第八章 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概念及主要特征(不同于生活真实与科学真实)高频152 答: (一)概念: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6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七章 文学创造
第七章 文学创造 1、艺术发现概念126 答: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发生时,作家往翻前豁然一亮,心头突然一震,若有所思、若有所悟。因此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高频)p98 答:(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 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人类为了创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四章 文学含义、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章 文学含义、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广义(文化意义)与狭义(审美含义)p46 (一)广义——文化含义 文学有理由被视为文化: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p23 答: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与动物不同,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充分考虑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人的活活动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