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考研复习笔记(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31


③规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组织规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科层结构更加完善,组织管理具有一整套规范化的程序,出现新的专业化分工。组织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较强。主要的问题是严密的规章制度导致官僚习气的形成,组织过程中的繁文缛节降低了组织效率,创新受到限制。
④精细阶段。在这个阶段,科层结构应用可能达到极限,管理者开始尝试改变结构以提高组织效率,组织内部进一步细化,出现项目小组和跨部门团队,管理权进一步向基层下放,能够提供多种公共产品或服务。主要的问题是官僚习气日益严重,导致组织僵化,对环境挑战反映迟缓。
4.组织变革的趋势
(1)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典型的理论如“学习型组织”论。“学习型组织”论认为新的组织所依赖的技术不以机器为基础,而以知识为基础。
(2)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如“无缝隙组织”论以及“网络组织”论、“虚拟组织”论等。“无缝隙组织”论认为传统的科层结构导致组织变成一个庞大、僵化又四分五裂的怪物,这是组织适应性与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无缝隙组织来取代之。
(3)三是着眼于组装功能的变化。“政府再造”论给出了关于“完美”政府组织的答案。

5.政府再造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政府再造论”认为在今天大多数政府机构要完成的任务日益复杂,所处的环境充满竞争,变化迅速,顾客要求质量更高且更有选择的服务。传统的官僚制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因此,必须发动一场革命,彻底打破官僚制。
 
第二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一、治理理论
1.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1)“政府管理”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②“善治”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是其基本要素。
(2)“公民社会”的途径: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③“自组织网络”主要从公民社会部门的角度来分析治理,将治理看成是横向联合的“公民参与网络”,是一种“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合作网络的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它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有关治理的用法,用它来描绘相互依存时代公共管理的新模式,对当代公共管理的环境变迁及其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
(1)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储存的环境中分离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其实质是种合作管理。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2)治理与统治的相同点:二者追求的目标相同,都需借助公共维持社会秩序和处理公共事务,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两者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二者的区别:①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治理是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活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②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③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的机制是控制,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由科层官僚制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治理的机制是信任,依靠网络的权威,由公共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运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协作。
④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是新的管理工具(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⑤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合作。
可以预见,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治理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管理共同事务的社会协调模式。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公共管理已经成为由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等参与者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正如格里•斯托克所说的:“治理指公私结构和志愿社团的相互依存。”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在制度、组织、物质、信息、人力资源和时空环境等多个方面。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这是合作网络途径的行为假设。通过这种反思,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学会了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可以在相互尊重对方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合作行动来实现共同利益。这使得行动者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话调整各自的行动,追求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果。这与建立在完全理性、“道德人”假设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科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为了扩大从集体行动中获利的空间,行动者在不断的互动中会逐渐放弃“单独行动”策略,转而采取合作策略。相互依赖的公共行动者由于利害相关、信息共享,更有动机和条件采取合作行动,以创造“多赢”博弈的机会。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