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研复习笔记何沁版(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8-15
1957年下半年到"大跃进"时期,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发生的重大失误。
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1957年夏季以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1)在政治上,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l957年夏天发生的反右派斗争,由于判断有误,举措失当等原因,造成严重扩大化的后果,进而导致了"左"的指导思想在各方面蔓延,发展.由此,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发生曲折."左"的指导思想在思想政治领域,表现为毛泽东改变了八大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把阶级斗争提到首位.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一论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改变八大关于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论断,中断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革命到建设转移的进程,使党和国家此后长期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1959年7~8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把党内在经济建设问题认识上的不同意见说成是阶级斗争,从而把阶级斗争引到党内.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反右倾运动,使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毛泽东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论,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重大修正,它有悖于中国国情,从根本上扭转了探索的方向,探索机体发生了紊乱和变形。(2)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赶超战略,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反右派斗争后,在急于求成思想指导下,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超高速的赶超战略并付诸实践.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15年后,中国在钢产量和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这一目标随后被中共中央所肯定.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创议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各条战线掀起以高速度,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等为主要特征的"大跃进"运动.要求7年,5年,3年甚至2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15年赶超英国的目标.连续三年的"大跃进"运动,给经济建设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后来,我国不得不对经济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大调整。"大跃进"式的超高速赶超战略及其实践,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围绕超高速发展战略,还形成了以前探索中所没有的观念失误,如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大兵团作战来实现"大跃进".如果说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理论,是在政治上步入了思想误区的话,那么1958年形成的"大跃进"发展战略思想,则是在经济上陷入了某种思想误区。(3)在建设目标模式上,提出建设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在经济上提出和推动超高速度赶超战略的同时,在生产关系上构思和推动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人民公社.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通过了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起草的《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9月底,全国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大跃进"浪潮推动下设计的中国社会的新模式,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它勾勒出一幅相当完整的中国未来社会的图景.毛泽东试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依靠不断扩大公有制,缩小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来迅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并很快地过渡到共产主义.当时人民公社实行的所谓"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具有共产主义因素的分配制度,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和商品交换,逐步取消社会分工等等制度和措施,都能说明这一点.从根本上说,这种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仅企图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企图超越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因此,这种模式是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实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综上所述,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整套的"左"的理论和主张:政治上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论,经济上的超高速发展战略论,建设途径上的群众运动论,建设目标上追求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空想模式等等.而这些理论主张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探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根本办法,就是政治上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超高速的发展战略.而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超高速发展战略,都是以群众运动为根本实施途径.
探索之所以发生重大失误,说到底,是由于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搞清楚.毛泽东等领导人没有认识到党和国家工作总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的转变,应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没有认清中国国情,并从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如何看待"大跃进"运动:经过1958年1月的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3月的成都会议,5月的八大二次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和各方面部署,中共中央完成了"大跃进"运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对农业提出"以粮为纲"的口号,要求五年,三年甚至一两年,达到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1958年的"大跃进"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而这种"大跃进",又是以严重的浮夸为其显著特征的。对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七年,五年甚至三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为此,北戴河会议后,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大炼钢铁运动,完全违背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律,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从"大跃进"的兴起可以看出,发动这场运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在短时期内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但这场运动完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运动中提出的许多高指标是根本无法达到的.结果欲速则不达,使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中国建设历史上的一场人为的大灾难.因此,发动"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重大失误。这一失误的产生,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首先,由贫穷落后造成的重压而产生急于摆脱被动局面迅速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发动这场运动的直接动因.其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主义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是这场运动发动的理论认识原因.再次,社会主义阵营赶超浪潮和急于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是这场运动发生的重要国际背景.总之,这场运动的发生,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际背景,既有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理论认识上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何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这一时期的人民公社模式及其实践,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用不断改变生产关系的办法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配合经济上的"大跃进";二是在超英赶美的过程中,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大刮"共产风"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追求"一大二公",盲目扩大和提高公有制."大",就是规模大,把原来一二百户的高级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全国平均每个公社由二十八个半合作社合并而成,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扩大和提高公有制.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这种形式名为扩大和提高公有制成分,实际是贫富拉平,让穷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共富社的产.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无偿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等.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无偿剥夺,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做法,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界限,犯了平均主义的错误,导致"共产风"泛滥,引起农民的严重不满。第二,急于改变按劳分配政策,实行名曰具有共产主义因素实为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人民公社建立之初,宣称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所谓供给制,就是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并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扩大供给范围.有的公社宣布实行"八包","十包",即包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男婚女嫁,生老病死等等.在当时物质贫乏,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实行所谓"按需分配",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粗陋的平均主义.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实行政社合一的制度.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把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合二为一.不仅如此,还实行四社合一,即把供销,信贷,手工业合作社同农业生产合作社都合并起来.同时,国家在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统统下放给公社管理.这样,就把一个乡甚至几个乡范围内的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各方面的工作统统集中到公社.公社不仅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食堂,医院,托儿所,敬老院,缝纫组等).这种体制,是导致不讲经济效益,不按经济规律办,不讲因地制宜,单凭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搞"一刀切"的重要根源,因而也是以强迫命令大刮"共产风"的一个重要根源.政社合一体制除了强化"共产风"外,还使"共产风"同"命令风"结合在一起,使一切平调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 第四,人民公社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将劳动力按军事编制,组成班,排,连,营等单位,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从事工农业生产.与此同时,社队普遍设立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缝纫组等,以为这样可以使家务劳动社会化,解放妇女,节约粮食,还可以培养群众的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实际上,在贫乏的物质条件,原始的技术设备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下,这种社会化只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给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不便,因而不久即遭到群众的普遍反对。
相关话题/笔记
罗斯《公司理财》考研复习笔记整理
第一章 导论1. 公司目标:为所有者创造价值,公司价值在于其产生现金流能力。2. 财务管理的目标:最大化现有股票的每股现值。3. 公司理财可以看做对一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1. 资本预算:公司应该投资什么样的长期资产。 2. 资本结构:公司 如何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3. 净运营资本管理:如何管理短期 ...经济管理金融贸易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4中国农业大学考研生物化学复习笔记
...生物医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核心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核心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 导论:设计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现状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 创造性活动。 第一节 设计学的研究范围 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作出思辨的归纳和伦理的阐述, 是 20 世纪以来的产物。简单说来,设计就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4社会学概论新修 复习指南笔记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 ...文学中文行政哲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4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 (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 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 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信息传递的载体。传媒机构 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 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4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考研笔记_复习资料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定义 1.语言学Linguistics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普通语言学General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3.语言language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外国语言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3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复习笔记
微生物复习笔记 绪论 虎克:1664年永远是显微镜观察霉菌 巴斯德: 1.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2.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 3. 证实发酵室友微生物引起的 4. 巴斯的消毒法 柯赫: 1.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 发现肺结核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3中南大学考博免疫学重点复习笔记总结
1、试分析导致AIDS患者CD4+T细胞数目减少的可能原因。 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在靶细胞内复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多种免疫细胞。 (1)CD4+ T细胞:CD4+ T细胞是HIV在体内感染的主要靶细胞。AIDS患者体内CD4+ T细胞不仅数量减少,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分泌能力下降;IL-2受体表达降低;对各种抗原刺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07纳米化学考研复习笔记
1.2纳米材料的分类 纳米粒子是指粒径为1~100nm的固体颗粒 纳米单元:纳米颗粒、纳米丝、纳米膜、纳米孔 纳米材料:由纳米单元及其聚集体组成的材料 纳米材料分类: 1零维纳米材料:纳米粒子(三维均为纳米尺寸) 2一维纳米材料:纳米丝、纳米管、纳米棒(二维纳米尺寸) 3二维纳米材料:纳米膜(一维纳米尺寸) 4三 ...化学化工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07王镜岩生物化学笔记 考研复习必备
第一章 蛋白质化学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重要性和分子组成。 2.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20种氨基酸的名称、符号、结构、分类;掌握氨基酸的重要性质;熟悉肽和活性肽的概念。 3.掌握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及其重要化学键。 4.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5.熟悉蛋白质的重要性 ...生物医学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