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答
1、"前预算时代"国家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政府内缺乏集中地行政控制,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管理都非常分散;
(2)没有一种制度来确保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负责。
2、公共预算的基本功能。
(1)控制功能: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人财物的控制,它常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详细分类的基础上。
(2)管理功能:是指确定了组织目标后,项目管理者确保有效地获得和利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非常关注管理绩效。
(3)计划功能:是指确定组织目标、预算为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的资源,以及决定怎样获取,适用这些资源等一系列决策过程,主要回答"做什么"的问题。
3、公共预算的目标。
(1)总额控制:指对收支总额的控制,确保日常财政能平稳运行、财政在长期中有可持续性和财政健康。
(2)配置效率:是将稀缺资源有效率地配置去实现公共利益,增进人民福利。
(3)运作效率: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有效率地组织和管理财政交易,防止资金被贪污、挪用和浪费,确保立法机构通过的预算能严格而由效率地执行,提高收入和支出管理的效率。
(4)财政问责:是公共预算应承担的受托责任,是指政府的财政活动应履行其对公民和社会的承诺,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公共预算的最终目标。
4、公共预算在哪些层次上影响公共部门运作。
(1)在宏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对政策制定构成财政总额约束;
(2)在中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影响以战略重点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和利用;
(3)在微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影响资金使用,进而影响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的效率。
5、预算改革前我国的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
(1)预算资金分配权分散,预算编制模式简单,导致政府内部缺乏集中地行政控制;
(2)财政管理体制比较分散,导致在预算执行中缺乏集中的行政控制;
(3)由于预算编制不完善、不细化,人大无法有效地行使宪法和预算法赋予的预算审查与监督职能。
6、部门预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政府预算以部门为基础编制预算,"一个部门一本预算"。
(1)采取综合预算方法编制部门预算,要求部门将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中反映,这就改变了以前政府预算只能反映预算内收支,大量预算外资金只能报账甚至不报账的粗放式管理方式。
(2)规范预算编制方法,改进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细化部门预算,建立规范、科学的预算分配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为进步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
7、公共预算的参与者:资金申请者、资金审批者、资金使用者、资金监督者。
8、我国的预算周期: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决算编制及审批。
9、我国预算的编制、审批程序。
(1)"一上":支出部门在收到财政部门的年度预算编制通知后,对部门下一年度收支进行测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2)"一下":财政部门收到各部门预算后,由职能处室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然后将审查意见反馈给各部门;
(3)"二上":各部门在财政部门下达控制数内重新编制本部门预算,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4)"二下":人大通过预算后,由财政部门批复给各部门,开始预算执行。
10、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原则。
(1)合法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完整性原则;(4)科学性原则;(5)稳妥性原则;(6)重点性原则;(7)透明性原则;(8)绩效性原则。
11、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预算收入的预测和安排预算支出的方向要科学;(2)预算编制的程序设置要科学;(3)预算编制的方法要科学;(4)预算的核定要科学。
12、预算编制方法。
部门预算支出主要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每部分支出采用不同的方法编制。
(1)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定额管理
定员定额是编制基本支出的基本方法。定员: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业务量确定的机构人员的编制数;定额:指各部门履行职责、开展业务工作所需要的各项基本费用支出的人均额度标准。
(2)项目支出
项 目支出: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的用于年度支出计划。中央部门的项目按照部门预算编报要求分为国务院已研究确定 项目、经常性专业项目费项目、跨年度支出项目和其他项目四类。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总和预算的原则,科学论证、合理排序的原则,追踪问效的原则。
(3)绩效评价,试点支出绩效评价,深化预算改革,为推行绩效预算奠定基础。
13、地方政府确定定额标准的依据。
(1)部门的职能和工作量;(2)财力;(3)往年支出标准;(4)其他地区标准。
14、部门预算改革从哪些方面为人大预算监督创造了条件。
(1)每个部门编制一本部门预算,并将部门预算提交人大审议;(2)实行综合预算,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从而纳入人大预算审批的范围;(3)细编预算,使得提交人大审查的预算包括了详细的各个部门收支的预算信息;(4)早编预算,使得人大能够提前介入预算。
15、我国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的基本框架。
(1)以部门预算为基础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而非以预算支出功能来审批;
(2)加大人大预算监督立法,各地出台各自的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依法审查监督;
(3)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夯实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的人员编制,加强专业技术力量;
(4)确立人大审查政府预算的基本程序,包括初审和大会审两个主要阶段。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大预算监督方式和方法。
16、初审比大会审更重的原因。
(1)人大代表们审查和监督政府预算的时间不足,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讨论;加上代表们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大会审的效果并不理想。
(2)我国预算法对人大的预算修政权并未明确规定,即使代表们审查发现问题,也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对政府预算进行相应的修正。
17、确保预算顺利执行的原则。
(1)依法执行预算;(2)严格执行预算;(3)执行进度合理;(4)遵守各种规章制度;(5)严格依程序进行预算变更。
18、财政管理周期内容。
(1)政府授权周期;(2)与现金管理相联系的控制过程。(3)现金和债务管理之间的配合。
19、我国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
(2)收支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行为, 主要包括:违规拨付和支付财政资金;截留、挪用财政资金;基本支出中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无预算的支出、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 算、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项目支出中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对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对应纳入 招标的工程项目直接规定工程承包商或施工单位等。
(3)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
20、预算变更的情形。
(1)预算调剂(2)预算调整(3)预算追加(4)预算超收收入使用(5)动用预备费和预算划转。
21、预算变更中的不可调剂项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不可调剂;基本支出中人员经费和公共费用之间不能调剂;项目支出中不同项目之间不能调剂。
22、不需人大常委会批准、不算调整的收支变更。
(1)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收入(2)减少收入的同时减少支出(3)增加收入(4)减少支出(5)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收入。
23、年终清算具体工作内容。
(1)核对年终预算收支数字;(2)清理本年应收应支;(3)结清预算拨借款;(4)清理往来账项。
24、财政总决算的年终结算主要内容。
(1)预算管理体制的结算;(2)不列入财政收支包干基数的事项需要在年终进行结算;(3)企事业大内财务隶属关系改变后预算划转的结算;(4)国家采取重大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引起两级财政两级资金相互转移,影响原来确定的收支包干基数。
25、政府决算表格。
(1)正表:决算收支表和资金活动情况表,主要用来反映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结果和年终预算资金活动结果的会计报表,根据总预算或单位预算会计账簿编制,共11张表。
(2)基本数字用表:用于反映各项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开支标准等定员定额执行情况和事业成果的财务统计报表,由各单位预算机关根据财务统计和业务统计资料整理编制。
(3)附表:是1、2个决算表和决算说明书的必要补充资料。
26、单位决算编制程序。
(1)基层单位完成决算编制后,连同单位决算说明书,经单位负责人审阅盖章后正式报送主管部门,汇总变成部门的汇总单位决算;(2)由主管部门报送财政部门,作为财政部门编制本级总决算的依据;(3)基层单位决算报表按数字内容可分为预算(计划)数字、决算(会计)数字和基本数字三类。
27、总决算说明书内容。
(1)预算收入情况,主要分析各项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及其超收短收的原因;
(2)预算支出情况,主要分析定员定额的执行情况和各项主要支出的结余或超支的主要原因;
(3)预算结余情况,分析全年总预算收支结余的情况、原因以及决算收支平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4)预算变动情况,主要说明预算的追加追减、上划下划、预算科目之间的经费留用以及动用预备费和上年结余安排支出等预算调整情况;
(5)总结一年来贯彻执行各项财政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在组织收入、掌握支出、管好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经验以及今后加强预算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意见。
(6)其他变动因素
(7)编制决算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28、政府决算的审查和批准过程。
(1) 各部门所属各单位的决算草案审核并汇总编制本部门的决算草案,在规定期限内报本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审核;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开始对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进行审 核,发现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及时予以纠正;审核无误后,编制本级政府决算草案,由政府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草案 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审查和批准的一个月前,提交财政经济委员会,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审计工作报告进行初步审查。
(2)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还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3)各级政府决算经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当向本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第八章 行政信息
一、名词
1、信息资源:狭义信息资源仅指信息内容,是限于信息本身的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或各种媒体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图形、图像、电子信息等。广义信息资源以信息本身为核心,包括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资金和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等要素的总称。
2、行政信息:是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得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与保存的信息,以及制作或获取信息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资源和信息化管理体制。
3、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素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4、 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享、开发利用和服 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
5、标准化: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的内容主要分为:标准化技术、设施、术语和标准化管理过程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