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钱理群温儒敏主编)(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30


《奔月》写神话里后羿和嫦娥的传说。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鲁迅安排一个典型的环境,勾画羿的正直的性格,写出了一个勇士的孤独的心境。《铸剑》发表时原名《眉间尺》,取干将铸剑、其子报仇的故事。作品歌颂了羿和黑色人的战斗的性格。:精神界战士:文化的复仇
《理水》: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概括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烦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看客)的英雄。《非攻》:墨子是一个躬自操劳的古代知识分子。和儒家相反,他是庶民阶层利益的代表者,主张身体力行,提倡自我牺牲的精神。他的学说以非攻、兼爱、尚侠、好义为主。作品写他衣衫褴褛,胼手胝足,然而却又勇敢,机智,充满着忘我的精神。当楚国筹划进攻宋国,他一面昼夜兼程去劝阻楚王,一面又吩咐管黔敖作好战斗准备:“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禹和墨子正是被当作“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采薇》、《出关》、《起死》三篇,都是通过历史人物的再创造,对当时社会思想消极方面的形象的批判。《采薇》写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因“义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故事。《出关》写老子西出函谷的故事。描绘老子和孔子的对话,西行途中的遭遇,通过生活细节的渲染,批判了老子处处退却的落寞的心情。《起死》以《庄子·至乐》篇中一个寓言为主,用独幕剧似的形式加以演化。
艺术手法:“速写居多”,后期五篇在这点上特别显著,例如写老子,就反复地用一句同样的话:“老子毫无动静的坐着,好象一段呆木头。”基本上采取勾勒的方法,并且时时加以漫画化。运用了现代生活细节的《故事新编》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出了他们的形象,既不违背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又从中照见了“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灵魂。
三,《朝花夕拾》:对“爱”和“死”的童年体验和成年思考。自然亲切,“任心而谈”散文风格。《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吃人》《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四,《野草》:收散文诗 23篇,1924-1926年。反抗绝望的思想,独语的表述方式,奇诡的梦境、意象,象征、隐喻的手法,散文诗的形式。对外黑世界的反抗内为对己心灵世界的反抗。阔的聪明人不阔的“独战的战士”,“精神界战士”:《这样的战士》(“无物之阵”,“举起了投枪”)、《过客》“走”:反抗绝望、《秋夜》(枣树则以落尽子叶子的枝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雪》人的生存困境和选择:《影的告别》(“黑暗”会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它愿意“独自远行”。)、《墓碣文》、《希望》、《死火》、
个体和群体(他者)的对立:《求乞者》、《复仇》、《死后》《颓败线的颤动》《失掉的好地狱》《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立论》《狗的驳诘》《淡淡的血痕中》。传达感激之情的《腊叶》和叙述忏悔之意的《风筝》。
五、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说胡须》、《看镜有感》、《论“他妈的!”》批判“国粹主义”,指出在中国,从缠足、拖大辫、吸鸦片一直到人身买卖、一夫多妻,他们的“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 ”“国粹家”们甚至觉得“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猛烈地攻击腐巧的名教、吃人的礼法,反对寡妇主义,反对坚壁清野主义,宣传家庭革命。在他看来,妇女只有争取经济权,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平等;做父亲的需要解放自己的孩子,“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作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消灭“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他预感到:形势已经推进到大战斗的前夕,“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艺术特色:鲁迅的杂感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虽然“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注:《准风月谈·后记》),进而综观他的所有的杂感,则又几乎写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风貌。否定性、攻击性、批判性的特色。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幽默讽刺,曲折冷峭的语言。鲁迅杂感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
郭沫若:时代最强音生平(1892——1978)《女神》《瓶》《星空》《前茅》《恢复》《战声》、《蜩螗集》《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贯穿在《女神》的绝大多数重要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诗篇《凤凰涅槃》和《女神之再生》。
《凤凰涅盘》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它表达了诗人对“五四”新机运的歌颂,也是祖国和诗人自己开始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炽烈的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阔大高远的民族想象,总体把握——新的诗歌思维方式——民族自信力)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女神之再生》,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诗剧一开始写天地晦冥,风声和涛声织成“罪恶底交鸣”,女神们从“生命底音波”里听出预兆,感到“浩劫”重现,各各离开了神龛,她们齐声唱出:
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女神们不屑于去做修补残局的工作,她们再造了一个太阳,并且预言这个新造的太阳将“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这些诗从时代的制高点上,对古老民族在“五四”高潮中的伟大觉醒作了色彩鲜明的象征性的反映,而“五四”的时代精神反过来又赋予诗人以激越的情调。
《女神》中许多重要的诗篇,都饱含着郭沫若眷念祖国、颂扬新生的深情,这也正是对“五四”的礼赞。《晨安》写诗人在“千载一时的晨光”里,向着“年青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向着革命的先驱,艺苑的巨擘,向着壮丽的山河,向着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口气喊出了二十七个“晨安”。《匪徒颂》则是为反对日本新闻界对中国青年的诬蔑而作的。最能表达他对祖国眷恋深情的是《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歌颂富有叛逆精神的自我形象,表现与万物相结合的自我的力量。无论是火中自焚的凤凰,创造新的太阳的女神,还是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囊吞宇宙的天狗,蕴藏在这些形象中的自我都交融着诗人个人的感愤和长期以来民族所受的屈辱。因此,这个自我不是拘囚于个人主义狭小天地里的狐独高傲、忧伤颓废的自我,而是体现着时代要求和民族解放要求的自我。这个“自我”是诗人自己,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要冲出陈旧腐朽的牢笼,要求不断毁坏、不断创造、不断努力的中国青年。
对于劳动、对于工农群众的景仰和颂扬。在《地球,我的母亲!》里,他认为“田地里的农人”是“全人类的保母”,“炭坑里的工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美修士”。郭沫若对于大自然怀着深情。泛神论思想影响,认为“全宇宙的本体”只是万物的“自我表现”,而人则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光海》、《梅花树下醉歌》
1,《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
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
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
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诗篇的奔腾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弘传的构
思与沈烈的色彩,激昂的音调与急骤的旋律,以及神话的巧妙运用等等,又都同诗人的“火山
爆发式的内发情感”相适应,反映了革命浪漫主义在手法上的长处。
2,浓郁的泛神论思想: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异化为敌对的关系,重新感觉自然,自然
万物都有神性,即自己的精神。
3,抒情主人公:小我:自我的形象/大我:民族的形象(有朝气,有生命力的形象,其出现代
表了当时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民族精神。重塑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
创造的精神
4,气势雄浑豪迈的自由体诗:宏伟的构思,丰富的想象,激越的情调,急骤的旋律。没有固
定的格律和形式,甚至连脚韵也不押,但是诗的内在的旋律与诗人感情的节拍是和谐一致的。
意象丰富,新鲜,宏大,有朝气。反复咏唱,排比,造成浪一样的气势。
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丹》《南冠草》
《屈原》五幕剧,塑造我们的英雄形象:男性,女性的英雄
屈原,婵娟——郑袖,宋玉,子兰,上官大夫,张仪
《雷电颂》屈原形象的象征
艺术:1,历史剧观,“失事求似”
2,悲剧观:方生的事物——将死的事物,悲壮
3,诗剧:以《橘颂》贯穿始终,把诗歌的凝练,激情和想象力融入剧作,通过诗的形式内心
独白,人物形象也是理想化的(屈原的坚韧,婵娟的美好)。
4,结构:屈原的一生在一天中表现,屈原的愤怒

郁达夫
生平(1896——1945)
作品:
《银灰色的死》《沉沦》《茑萝行》《采石矶》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
《过去》《迷羊》《迟桂花》(隐逸情怀莲女性意识脆弱与危机,安慰)
小说的特征:

1、《沉沦》作品叙述了“他”试图摆(挣)脱“病痛”的努力和沉沦的过程。:爱情——知音(自我认同),价值和情感认同。:真挚、青年(内心的需求时代的召唤)心灵矛盾挣扎 ——净化(洁净脏自然)(个性解放——罪孽——内在的脆弱)

相关话题/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