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考研实用笔记整理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第一阶段(目标节点—10.16)

分别从概念、公共、政治、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科学、专业、政治角度稍作了解)
答:
1、概念角度及其公共性: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公共性:政策制定机关是受国家与公民的委托,目标是达成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其具体概念的理解:在政策空间内,有公共物品,并产生公共问题,因此赋予机关公共职能与公共权力,达成公共秩序,实现公共利益。
2、政治角度及其政治层面的行动与类型:
“公共政策”视为一系列程序化的政治企图,或是为了控制、解决政治争端,或是为了达成确保一致性目标,而提供的一种理性激励。
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公共政策是社会性活动,而不是单一孤立事件;其二公共政策有两方面需求,即协调冲突性需求,或者建立集体行动的理性激励。
作为对冲突性需求的解决,对合作的理性激励而进行的行动模式,公共政策应与政治活动的各个层面与类型大体保持一致。具体表现:
政治行动的类型:控制、交易、博弈。
(1)权力与控制:政治行动是以武力为依托的强制性模型,表现为强制性执行;较为片面。
(2)讨价与还价:政治活动的交易属性,交换政治利益的基本方式是讨价还价;利益团体实力相当、难以政令控制。
(3)博弈: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多个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彼此冲突又合作的行为模式;这些政治参与者既不需要彼此控制,也不需要直接交换利益。
政治行动的层面:宏观、中观、微观。
(1)微观政治:少数公民、团体、企业为特定政策诉求,使政府采取有利的行动;范围较窄。
(2)中观政治:特定政策领域,立法、行政机构、利益团体的互动;专业性强,特定范围;该领域权威发挥主体作用。
(3)宏观政治:政策议题引起广泛关注,形成广泛争论;包括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利益集团、媒体等机构;公民参与程度高、范围广。
3、(延伸)市场角度的公共政策:
自由主义:亚当斯密,哈耶克,弗里德曼
政府干预:凯恩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公共政策的九项特征,四种分类,四项作用。
答:
公共政策的九项特征:(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相关词语)
A、政治性,合法性,权威性(官性)
B、阶段性,层次性 (时间)
C、功能多样性,价值选择性(民性)
D、普遍性,稳定性(空间)
2、公共政策的四种分类
   A、政策首先分为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指政府采取实际行动,例如大型工程、特许分配等,涉及利益的分配或成本的支付;程序性政策是指,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
   B、根据利益分配分为物质性政策与象征性政策:物质性政策涉及有形的资源、实质的利益的分配,或者不利条件的施加;象征性政策是指价值观等,如爱国主义、公平正义、和平等。
   C、涉及公共物品政策、涉私政策:即涉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政策。
   D、根据政策的形成过程、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分配性政策与管制型政策,再分配政策与自我管制政策。分配性政策涉及服务与利益在特定范围内的公民、企业、团体的分配;管制型政策形成于两个或多个团体或团体联盟的冲突;自我管制型政策类似于管制型政策,针对特定范围或团体的控制;再分配政策涉及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即利益和服务在不同团体、阶层的转移。
3、四项作用(需完善)
A、导向
B、管制
C、调控
D、分配

公共政策的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表现形式。
答:
在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
国会立法
总统决策:立法倡议,立法否决,立法委托,防务政策,外交政策;
政府机构决策
司法决策:司法审查,司法解释:推翻现前判决,司法命令;
在中国议行合一体制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直接形式,间接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的政策:宪法,基本法,其他法律;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决定权;
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行政措施、命令、决议,地方性行政措施、命令、决议;
阐述政策主体的官方决策者与非官方决策者。(补充说明)
答:
政策主体:
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行政决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法院
非官方决策者:利益集团,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政党;
补充说明:
阐述政策客体中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及目标群体。(第二部分内容)
答:
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的偏差,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的差距,这种偏差或差距超出了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特征:社会问题是主观定义、价值判断性、关系大多数人;客观条件、系统性、有发展过程。
政策问题,当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的重视,成为政府议程,社会问题才会转变为政策问题。
目标群体的概念
目标群体接受或认同政策的缘由
A、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环境条件的变化;
B、成本收益的权衡;避免接受惩罚;
C、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大局着眼,整体考虑;
D、受传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抗拒某项政策的原因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及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答:
环境与生态:政策环境是指对公共政策能够产生作用和影响的所有外部条件的综合,其范围涉及从人到物,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行政生态学的理论,政策与环境是互动的。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公共政策要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政策;
公共政策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地理)
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
经济环境,包括各种经济要素的综合,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及构成;
社会变迁的影响;
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公共政策;
地理环境,国家的区位、地形、资源、水文等影响公共政策。
其它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核心概念,时政热点,专业知识。

第二阶段(目标节点—10.18)
评价:政策评估与终结,全是重点,先记忆框架,在此罗列框架,其次逐步细化读书为主,18-19两日完成。19日晚重读课本(先记忆框架,然后找时间看书!!!)
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名词解释,必背)
答:
含义: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实施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收集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或终结的基础依据。
内容:指标、信息、测定;分析、评价(看书)
功能:检验政策成效的基本途径;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促进政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良好社会关系。
政策评估的分类(看这个)
指标:资金来源,从属地位,评估正式性,专业程度、信息获取性
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评估者、程序、内容、方案、结果)
内评估与外评估
内评估:执行人员评估与专职人员评估;专业性,信息获取性、独立性
外评估:非委托评估与委托评估,主体:高校、咨询、政研
前评估、阶段评估与后评估
前评估:事前评估,预测性质,事后监测变为事前控制,一是实施后果;二是不实施的后果;
阶段评估:实施过程评估,即时信息获取与纠正;
后评估:政策效果评估,政策评估主导形式(合并根据政策评估概念来!)
政策评估的要素(先框架,后内容,看书)
评估主体
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
专业学术团体、研究机构
政策目标群体(认同缘由7点联系)
评估客体
评估目标(具体)
政治方面
行政方面
方案层面
评估标准(极为重要)
事实层面
价值层面
评估方法(2011)
前后对比法
专家评估法
目标群体评估法
执行群体评估法
政策评估的步骤
计划与准备(机构 人员 目标 方案 资源)
建立评估机构
挑选评估人员
确定评估目标
设计评估方案(方式、方法、标准、目标、目的)
落实评估资源
组织与实施
总结与报告
政策评估的障碍
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不配合;(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目标群体、咨询机构)
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政策资源的混合与相关政策的重叠

第三阶段(目标节点—11.08)
评价:没什么说的,这个就看吧,全都记住了。
一、政策终结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1.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2.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终结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二是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3.政策终结的作用:节约政策资源、/提高政策效率、政策过程的优化、/政策质量的提高。
二、政策终结的对象与形式
1.政策终结的对象:权利与责任、政策功能:服务与管制、相关组织
2.政策终结的形式:废止、替代、分解、合并、缩减
三、政策终结的障碍和措施
1.政策终结的障碍
    (一)心理方面的障碍
    (二)组织方面的障碍
    (三)社会方面的障碍
    (四)法律方面的障碍
    (五)资源方面的障碍
2.政策终结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二)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三)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四)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
    (五)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第四阶段(目标节点—11.08)政策模型相关理论
评价:以自己总结的笔记为主,看看是出名词还是简答题,或者综合的论述,自己心里有个底。主要看自己的笔记结合往年的真题,自己认真地作出相关判断。
模型概念及其有效性判定;
十大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分析相关理论
模型:理解原因,分析效果,预测未来
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排列、重要、现实、沟通、调查、解释
      (一)排列并简化现实
      (二)认定重要层面
      (三)符合社会现实
      (四)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五)指导调查与研究
      (六)提出一定的解释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如下条件: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    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是: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3)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    第二,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2)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二、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
(一)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    (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    (3)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
(二)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1.有限目标
        2.期望水平
        3.搜索方法
              (1)试探方法     (2)随机方法    
              (3)折中方法     (4)效益方法
三、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四、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1)一致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五、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
精英理论的特点:
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
    第一,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 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    第二,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    第三,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
六、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
    政府制度赋予了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三是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    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它可能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2)它可能对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它可能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接近政府权力的障碍。
七、博弈理论:政策是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
     博弈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这种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孤立的最优选择不存在,只能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最佳的决定时,博弈理论就能派上用场了。
     博弈理论确实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路,特别是在冲突情境下进行政策选择时,它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就目前情况而言,博弈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
八、团体理论:政策是团体利益的平衡
团体理论认为,政治体系本身实质上是所有社会团体的互动体系,这种体系的平衡依赖于几种重要力量的支撑。
    第一,社会上存在一个非常庞大的、极为普遍的、潜在的社会团体,它拥护和支持国家的宪法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机制。    
    第二,团体间成员资格的相互重叠会使任何孤立的团体难以偏离社会的基础价值观,从而对平衡的维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三,团体之间的竞争能够使任何单个团体的势力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所有团体能够在相对基础上做到势均力敌,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体系的平衡。
九、系统理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系统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发性作用表现在下列问题的提出:
   (1)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促成其对政治系统的压力?
   (2)什么样的系统特征能使政治系统得以将要求转化为政策并维持系统的长久生存?
   (3)环境的压力怎样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
   (4)政治系统的特征怎样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5)环境的压力怎样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6)公共政策怎样通过反馈作用于环境并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
十、过程模型: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如下:
             (1)社会问题的出现
             (2)社会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的建立
             (4)政策规划
             (5)政策方案的执行
             (6)执行效果的评估
             (7)政策调整与改变
             (8)政策的终结

第三节    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混合扫描理论
二、批判性理论
三、实验性理论
四、取舍理论
五、中国古代的政策观
第五阶段(目标节点—11.09)政策执行,实际上就两道题目
评价:政策执行这一章!明天拿下!给自己压压担子!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1.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解释、宣传、服务与实施等行动方式,将政策方案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政策执行的特征:对象的适用性、执行的灵活性、阶段的有序性、过程的动态性、执行的协调性、执行的时限性。
3.政策执行的功能:实现既定目标、检验政策城乡、决定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维护政府的权威。
二、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政策执行的含义、特征、功能简要概括,必要的政策资源、顺从的目标群体、正确的执行策略、胜任的执行队伍及有效地沟通协作。
2.必要的政策资源
1)经费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3.顺从的目标群体
1)政策目标群体认同的缘由
2)政策目标群体抗拒的原因
4.正确的执行策略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3)综合利用各种执行手段/
4)重视成本-收益的分析
5.胜任的执行队伍
1)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身体素质;
2)执行队伍的互补:知识、能力互补;个性互补;年龄、性别互补;
6.有效地沟通与协作,语言沟通心理曲解、知识经验、组织结构
1)语言方面的障碍
2)沟通技能方面的障碍
3)曲解造成的障碍
4)心理方面的障碍
5)知识、经验差距过大
6)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三、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明确政策目标
2.实时反馈控制
3.注意政策整合

第六阶段(目标节点—11.12)政策规划,注意听证之类的内容
评价:政策执行这一章!明天拿下!给自己压压担子! 11号,政策制定这章,慢慢啃下来。“日德,整的今天都21号了,才继续。”
一、政策合法性的内容
1.广义政策合法性的含义,凡是被公民认可、接受/遵守、推行的政策就是合法性政策,使公民认可、接受、遵守、推行政策的过程就是合法化过程;不经过合法化的过程就不具有合法化的特征,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
2.狭义的合法化是指:
1)合法的政策主体
管理职能
机构设置
人员安排
权责体系
经费安排
沟通协调
2)合法的政策程序
3)合法的政策内容
4)政策法律化
二、听证程序
1.听证程序;

第七阶段(目标节点—11.21)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
一、政策问题确认的步骤
1.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的偏差,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的差距,这种偏差或差距超出了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更广泛的社会关系;


相关话题/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