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圣才考研复试笔记(非常详细)(7)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01


(4)异同点
①相同点
a.都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b.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c.都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
②不同点
a.英国的教育将教会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宗教教育;
b.法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儿童以完备的教育;
c.联邦德国的教育实行分权的原则,对教育质量要求更高。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冷战使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答:(1)国家实力对教育的挑战
①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政府不断宣扬国家利益受到挑战,使教育的危机意识不断增强。
②冷战中的激烈竞争使各国深刻认识到精英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于是进一步强化了精英教育的倾向。
(2)意识形态对教育的挑战
①美国在麦卡锡主义盛行时,强迫许多教师进行“忠诚宣誓”,授权学校可以解雇那些涉嫌有“共产主义”倾向的教师,一些州还对教科书的内容严加审查,凡对美国政治制度不满的内容一律删除。
②苏联十分重视在学校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苏联社会的下一代是社会关系的代表者,是全面发展的、具有共产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所必备的高度的道德和文化的人。”
(3)社会理想与社会问题对教育的挑战
①美国
20世纪50~60年代,贫困问题、种族问题、民权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严重困扰着美国社会。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着手实行改革。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试图解决美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约翰逊则提出了“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教育被看作是实现这些社会理想的重要武器。
②苏联
苏联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改造与培养人才有分不开的关系。在社会改革中对教育提出:
a.人的思想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b.发展人的智慧才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c.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更多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技术进步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的要求。
(4)新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挑战
①冷战时期科学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新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了挑战,它势必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要有相应的改革。
②新科技革命呈现出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趋势,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涌现,人们把它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
③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边缘学科。这就要求学校教学内容要能够及时反映这些新知识、新信息,并且不断开发新课程。
④由于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
2.试述1957年“人造卫星事件”与西方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答:(1)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标志着美国科技领先神话的破灭,这绝对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和挑战。
(2)美国民众一改过去对科学漠然的态度,开始关注科技领域的状况,并显示出对美国科学精英们的不满。
(3)媒体把矛头对准了学校教育的失败。
(4)“人造卫星事件”让美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美国军事力量和国家安全所依靠的基础,而教育则是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水平的关键,举国上下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教育。美国教育改革活动紧锣密鼓地随之展开了。
3.美国《国防教育法》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改革理念?
答:(1)《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及理念
①1958年5月,美国教育委员会组成了一个10人代表团访问苏联,主要考察苏联的教育状况。
②1958年9月2日,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的目的在于扩充和改进国防教育方案,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③《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a.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和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国家为此将提供财政援助。
b.加强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中学生升入高等教育机构研修,从中培养拔尖人才。
c.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对更多的年轻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d.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援助。
(2)意义
①美国教育改革是在冷战背景下,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进行的。这说明在现代社会,教育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社会的变动做出反应。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条件。
②美国教育改革是对20世纪早期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发展进程的延续,因为它将这一运动重视教育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同时,这一改革也是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弊端的反思,从而使得美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理性的时期,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繁荣,为世界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③在这一轮美国教育改革中,美国上下一致认识到教育是影响国家成长和安全的重要因素,这使得教育在20世纪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育所具有的战略优先地位有了现实保障。这一观念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意义,改变了世界各国对教育的看法。
4.冷战时期苏联的教育变革有何特点?
答:(1)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
为了提高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受教育水平,1949年俄罗斯联邦做出了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的决定,到1952年,在全苏联基本完成了普及七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58年12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为解决中学生升学与就业的矛盾提出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以下简称《法律》)。《法律》明确要求“所有青年从15~16岁起,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并且必须使他们的全部后续教学同国民经济部门的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3)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民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水平
1966年11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做出《关于进一步改进中等普通教育学校工作的措施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规定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学校或班级供9~10(11)年级学生加深学习数学、计算机技术、物理和无线电电子学、化学和化学工艺学、生物和农艺学、人文学科等,以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4)重视职业教育
1977年12月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中指出,中学生除了要学习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国民经济部门工作的劳动技能,认真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训练,以便使学生做好择业的准备,加强教学的综合技术方向性和实践方向性;向青年普及职业教育。
14.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终身教育思想所引发的教育变革有哪些。
答:终身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后,便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终身教育”已成为建立学习化社会的象征。
(1)终身教育的含义
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教育:
①教育并不限于青少年阶段,而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并且人一生的教育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②教育并不限于在学校中进行,应该使学校以外的社会机构也承担教育的功能,把教育扩展到社会整体中,并寻求各种教育形式的综合统一。
(2)终身教育的目标
①培养新人
终身教育不仅能够使人适应各种变化,特别是经济和职业方面的变化,而且能够培养人的丰富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充实、幸福地生活。
②实现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朗格朗主张学校教育的“重点一定要放在为民主而教育人这一点上”,终身教育是“实现真正平等教育的手段”。
(3)终身教育的原则
①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以防止知识过时;
②使教育计划和方法适应每个社会的具体要求;
③在各个阶段都要努力培养新人,使之能适应充满进步、变化和改革的生活;
④大规模地调动和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和信息,这种训练和信息超出了对教育的传统定义和组织形式上的限制;
⑤在各种形式的行动(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行动等)和教育的目标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4)引发的教育变革
①终身教育的发展预示着社会结构将朝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方向变化,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②按照“终身教育”的设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作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终身教育将有助于社会为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
④尽管对于如何按照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进行总体规划仍需进一步探讨,但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为宗旨的终身教育理论和模式必将会改变世界教育的面貌。
2.分析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并述评它所引起的国际行动和教育改革。
答:(1)环境教育思潮兴起的原因
①环境教育的产生与演化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早在1767年,卢梭在《爱弥儿》中就提出了用乡村环境作为教育方法的主张,此后,“乡村学习”得到不断的发展。
②环境教育也深受进步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儿童为中心,将教育看作是帮助儿童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主张用积极的方式去帮助儿童摆脱消极的角色,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③1976年美国环境史学家罗德里克•纳什对“环境教育”的起源进行考察后认为,自然研究、户外教育和保护教育都是环境教育的前身与基础。
④20世纪30年代,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使“保护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保护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醒民众环境问题的存在,告诫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是必要和重要的。
(2)“环境教育”的国际行动
①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
a.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敲响了人类面临严重环境灾难的警钟。
b.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著名口号,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肯定下来,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这次大会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c.贝尔格莱德会议
1975年,联合国环境教育规划署和国际环境教育计划署成立,并在贝尔格莱德召开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会议发表的《贝尔格莱德宪章——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是第一个联合国框架下关于环境教育的国际宣言,标志着环境教育的正式确立。
②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标志着第二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3)伴随着两次环境保护运动的开展,现代环境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并形成了被国际组织、各国(地区)政府、团体和公众广泛接受的发展轨迹,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作为一种教育思潮,环境科学、教育科学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教育进行了研究,如环境教育的定义、目的、目标、性质、内容、方法、评价等,从而使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3.阐述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1)产生的背景
①政治和社会背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解决战争期间留下的一些问题,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b.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批评和争议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美国政府当局和社会各界都认为必须大力改革美国现行教育,特别是必须加紧开展教学改革。
②教育改革和实践背景
a.社会和教育现状越面临困境,各种教育改革的意见和设想也就越多。
b.各地区根据自己自身的情况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学校形式。
③教育观念转变的趋势
a.随着“二战”后工业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过渡,“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日趋突出。未来社会的成员不仅需要有较多的文化知识,还要善于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要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终身学习。
b.在教育上,许多人要求改革“制度化”教育的观念和体制,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探索新的教育体系。
c.激进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激烈地批评美国的现行公立学校教育制度,倾向于教育的“非制度化”,甚至主张“非学校化”,在社会上“取消学校教育”。
(2)主要特征
①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特点在于 “激进性”,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它不仅激烈地批评了美国现行教育,尤其是公立学校教育的一般弊端,而且指责整个教育的“制度化”,甚至极端地否定学校。
②激进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们在批评美国现行教育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国社会提出了评论或批评。
③激进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们对美国现行教育所作的一些考察和分析,尖锐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和危机。
(3)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
①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提出的教育改革设想和方案也是颇为“激进”的。一般来说,激进主义教育思潮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改革选择:“开放课堂”“自由学校”和“废除学校。”
②激进主义教育思潮的倡导者都对旧的学校教育模式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并不同程度地主张“非学校化”。
③他们建议在“开放课堂”里,学生可以个别地或分组地选择他们愿意学习的东西。
④激进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们,或者要求重新确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传统意义,或者赞成修改学校的作用并缩减其活动范围,或者主张逐渐增加其他社区机构的教育职能,或者建议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或者建议干脆取消学校而代之以“教育网络”。
⑤激进主义教育思潮为在教育理论上开拓新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做出了新的尝试,引发和推动了开放教育运动、自由学校运动和贬抑学校运动的发展。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