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007年)
11.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出来的 (1998年)
1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995年)
13.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2009年)
14.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999年)
15.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条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1992、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时代前进的印记。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2010年)
第二部分: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章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记忆。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用正选法选出C即可。
2.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的一个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既然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没有唯物史观,因此D就是正确选项,其他A、B、C三项是哲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有的三方面的对立。
3.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
D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A选项是人本主义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观点,C选项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故无论采用正选法还是排谬法,正确选项只能是D。
4.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理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式。
一般考生知道荀子是唯物主义者,他讲的天是自然界,故考生很容易判断D为正确选项。
5. 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一元论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认为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识记与理解。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选出C即可。
6.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彻底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的实际应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C是正确选项,从任何教材上都可以直接找出正确答案。题干中的“根本要求”就是指方法论要求。A、D选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赞成的观点,B选项是属于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作为方法论含义的“根本要求”,这是最大的干扰项。
7.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解。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恩格斯、列宁所说的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只要知道恩格斯、列宁的原话,无疑就会选择B。
8.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的物质观中列宁物质定义的依据、角度或参照系的理解与掌握。哲学是研究普遍性的学问,很多概念不能使用形式逻辑中的方法,只能通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在这里就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物质,在意识之外的就是物质。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理解列宁物质范畴的含义即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故正确选项为A。
9. A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理解。
(2)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列宁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者同被反映者是相联系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毛泽东语)。
(3)故A选项是正确的。
10. 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区别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命题是当前在一些人中很流行的说法。心指人的精神。本命题的意思是自己相信的就灵就有,不相信的就不灵就没有,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选项是D。
11.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是客观实在,意识或精神、思维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有精神;物质不能代替精神,精神不能代替物质;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
2004年4月16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题为《创造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的署名文章指出:“‘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中国广大农民致富的深切体会”。本题属间接性试题。A、D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不选;B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因为物质的力量与精神的力量不能相互代替。
12. D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应用,划清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观的界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本题属于反面出题,使用《坛经》中的记载,表明心即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的错误观点。A、B是正确观点,肯定是错误答案,不选。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物质运动的反映,并不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把精神运动等同于物质运动,只能是庸俗唯物论的表现。C、D都是错误观点,最符合题意要求的应是D。
13.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理解和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广延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高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选项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
14.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关于“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运用。题中引用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蕴涵哲理的诗句进行考查。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有三点,“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诗句恰恰是表达了动与静的上述辩证关系,故直接选择B就可以。A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观点,C、D是错误观点。
15. 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关于运动和静止关系的观点,同时涉及物质和运动关系的观点。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载体、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也是密不可分的,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相对关系、相互渗透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它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出发点、起点,是作为量度运动的依据或参照系,故正确选项应为B。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回答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A、D选项颠倒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属于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运动的原因和根据是矛盾而不是静止,故C选项也属错误选项,故A、C、D都不能选。
16.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中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针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指出: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后来,人们常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里讲的变化是指运动,不变是指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上既有变(运动),又有不变(静止),变与不变的对立是相对的即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故A、B、D是错误选项。
17. 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中的一个观点: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基础。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观点的记忆,直接选C。
18. A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部分中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的理解记忆。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世界,故A是正确选项,B是世界、C是自然界、D是人类社会,都不符合题意要求。
19. D 【解析】(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张照片来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出现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2009年的热点问题。包括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以及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都表明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应该反思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进行选择。A项是错误选项,人与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B项是错误选项,生态失衡是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正自己的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了。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低碳生活方式。C项也是错误选项,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正确选项是D项,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失衡给人类社会发出了信号,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规律改选自然、利用自然,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20. 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部分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观点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实践使天然自然这个“自然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
本命题是B的体现,A、C、D那是错误观点,故选B。
21.C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观点的理解。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 ‘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其内容是意识、形式是物质。意识用语言来表达,说明意识永远依赖物质。只要理解上述观点,直接选出C即可。
22.A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对理论是非的分辨。意识也就是观念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命题是马克思的原话,说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使用正选法直接选出A即可。B是唯心主义观点,C、D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B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认识与应用。意识能动性是意识具有反作用于物质的功能,表现为:(1)计划性、目的性;(2)创造性;(3)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4)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荀子的话中的“心不使焉”就是说的心不在焉,就会“目不见”、“耳不闻”,体现了意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这样B就是正确选项,A、C、D都是不符合题意的错误选项。
24.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意识能动性观点的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能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更不能改变物质。命题所反映的事实是在考前几年有人散布现代迷信观点的表现。意念就是指人的意识、观念,因此,A是正确选项,B、 C、D都不符合题意。
25.C 【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命题是列宁的原话,在历年考试中曾经出现过三次。由于许多考生不知道是列宁的话,因而不能正确理解列宁的后一句“创造客观世界”的话。孤立地讲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或物质世界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这样意识就成为客观世界的创造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因此,考生要注意命题的两句话连在一起出现是列宁的原话,要正确理解和特殊处理。在目前所翻译的列宁的话中还有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我们会在有关的地方加以明确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