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
A.外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性 D.直接现实性
2.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 )
A. 物质的范畴 B. 意识的范畴
C. 实践的观点 D. 联系的观点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 )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5.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6.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7.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属于( )
A.相对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8.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 变是世界的本质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D.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9.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属于( )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相对主义
10.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相对主义 D.形而上学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D. 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1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
A. 否认时空的客观性 B.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C. 否认时空的可变性 D.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13.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 )
A.物质的承担者 B.事物的显著变动
C.物体的位置移动 D.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14.“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
A.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B.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1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的观点属于( )
A. 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不变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承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16.《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17.“时乎时乎不再来”,说明时间的( )
A.一维性 B.无限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1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
A. 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B. 时间是人的主观感受
C. 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D. 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19.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实践和社会 D.时间和空间
20.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各类行业的分工
2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 )
A.主体把客体信息改造成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
B.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C.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D.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实体性 B. 直接现实性
C. 目的性 D. 能动性
23.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 科学实验 B. 社会关系实践
C. 生产实践 D.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24.人类世界与自在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 )
A.自我意识的出现 B. 社会对自然的诞生
C. 人类的实践活动 D. 自然对于人的生成
25.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A.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 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人的实践活动 D.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 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C. 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27.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 )
A.社会的存在 B.物质的存在
C.个人的存在 D.理性的存在
28.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 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B. 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
C.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 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2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30.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
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31.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D.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32.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 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3.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的反映是虚假的,后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
B. 前者的反映是近似真实的,后者的反映是虚假的
C. 前者是对存在的反映,后者不是对存在的反映
D. 前者不是对存在的反映,后者是对存在的反映
3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35.否认意识的主观性,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6.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作用
D.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37.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B.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D. 人与物的关系
38.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C. 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39.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4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B. 意识与物质的统一
C.多样性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4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C.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3.“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 多元论观点
4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 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D. 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B
5. A
6. B
7. D
8. D
9. A
10. D
11. D
12. B
13. D
14. A
15. D
16. C
17. A
18. A
19. D
20. A
21. C
22. B
23. C
24. C
25. C
26. D
27. C
28. C
29. C
30. A
31. C
32. D
33. B
34. A
35. A
36. B
37. A
38. B
39. A
40. C
41. D
42. C
43. D
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