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4集(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二)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以社会主义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格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又一个历史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在实践中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五)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成果
 
本章命题点不多,但较重要。从结构上看,本章是由上一版大纲第五章的第一节扩充而来。增加的知识内容分量并不很重,但意在以专章展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政治上、理论上的意义重要,也必将在题目命制上得到体现。本章命题呈现较明显的“大小年”现象,遇“小年”则会轮空,遇“大年”则会有分析题。

 
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节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包括4个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包括2个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本章选择题有5个命题角度: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则是一个重要的分析题命题角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苏联工业化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所以,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选择题命制重点)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
1.前五条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积极因素
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开辟一条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2.后五条着眼于从政治文化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3.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积极因素处于主导的地位,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分析题命制重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中国共产党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党在八大前后,特别是毛泽东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解决途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可以解决其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同样存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其中,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二)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1.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在我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
2.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
毛泽东提醒人们注意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发生对抗。反之,有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
3.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论述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后者是分清是非。他说:“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他指出,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国家机器,依法治罪,剥夺政治权利,强迫劳动,改造成为新人。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为解决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
(五)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选择题命制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就促使党和毛泽东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一)提出走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这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这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提出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市场。
(三)提出农轻重为序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单选、多选)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七)关于科学和教育
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八)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一般了解)
(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都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这期间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有几亿人口、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史无前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一般了解)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的一些措施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挫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据此提出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这些认识并没有很好地坚持。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导致后来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将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全党全国人民都有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这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路线、方针和政策偏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逐步过渡来的,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经验不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识上也不是完全清楚的,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违背人民民主、甚至搞“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大民主”的极端现象。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由于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不够完善,受苏联高度集中体制的影响,加之有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制度一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一言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邓小平后来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的中心任务已经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要全盘否定和抛弃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成果。相反,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帝国主义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政策,以及后来“左”的错误,导致我们一度关起门来搞建设。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本章不是命题重点章。虽然其内容在政治上相当重要,但考试中仅以选择题为主要形式,且命题概率较低。一般为隔年命制1题,以单选为主。因此,对本章的复习主要是在梳理逻辑脉络的基础上搞清楚可能命题的重要概念。

 
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3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包括3个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本章特别需要注意的命题角度有6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如原则性设想、最早提出、首次划分、提出概念、系统阐述的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分;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和矛盾的内容;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选择题命制重点)
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前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的探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一个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才得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一)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1.马恩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原则性设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社会主义还不是现实。因此,他们原则性地提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并未论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