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精选实用教程 - 李海洋 第5集(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9


3.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江泽民继承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继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胡锦涛根据新世纪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三)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单选、多选)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要贯彻以下要求。
1.将主权和安全置于首位
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2.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
3.反对霸权和强权政治
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5.不以制度和意识形态划亲疏
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6.不结盟、不谋求霸权主义
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单选、多选)
1.坚持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基本原则运用于国际外交领域,将它发展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外交原则和方针。
2.坚持和平共处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无论社会制度同异、经济是否发达,无论政治关系或经济关系,都适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坚持团结合作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增多,要巩固传统友谊,深化全面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4.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统一
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联系。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一般了解)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倡导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一个长期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了建设和谐世界,应努力做到:
(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中国外交工作的布局(一般了解)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1)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2)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3)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4)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5)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三)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选择题命制重点)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他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要把握好世界大势,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1.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2.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3.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4.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本章并非命题重点章,不考查分析题,选择题的命制密度也不高,但可命制选择题的考点较多,且与当年时政热点联系非常紧密。一旦出现相关度高,冲击力强的现实热点,即使是长期休眠的节或点也会被激活命题。因此,本章的内容设计,系根据考点设置,考点密集处则精耕细作,考点少处则粗枝大叶。对本章的复习,一要通过框架脉络概览考点,二要留意时政热点逐渐聚焦。本章考点难度并不大,只要覆盖到位,即有把握不失分。

 
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包括3个问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第二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包括3个问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及状况要掌握清楚。
第三节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包括3个问题: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对于统一战线、民族及宗教问题的具体内容要掌握到位。
第四节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包括3个问题: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意义和内涵;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往年虽不命制题目,但今年则须对军队建设的内涵问题等予以注意。

 
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的评价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状况、地位;“四个尊重”的方针。民族问题和民族团结的意义;爱国统一战线的地位、作用、内容、任务;统一战线的领导、优势、建设目标。民族问题的实质、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问题与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意义、内涵、战略,党的建军治军“三化”思想、强军目标、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单选、多选)
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民。要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般了解)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也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将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和重要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一般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第二,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的全面发展程度,这两个方面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单选、多选)
1.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的原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2.结构变化与地位不变
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1)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2)工人阶级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并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3)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4)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二)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一般了解)
1.农民是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成就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农民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2.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3.不断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同时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三)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单选、多选)
1.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2.知识分子的特殊重要作用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识分子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营造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
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必须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地位 (单选、多选)
1.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
新的社会阶层由6类人员构成。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2.新的社会阶层的状况
(1)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的。(3)他们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4)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新的社会阶层的定位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强大的力量源泉。
(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单选、多选)
1.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2.劳动是核心和基础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
3.贯彻 “四个尊重”方针
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一)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一般了解)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单选、多选)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道路信念的重要保证
团结是进步的前提,进步是团结的基础。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坚定各族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 国稳边固的重要条件
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3.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定位(单选、多选)
1. 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
新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2. 爱国统一战线的地位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3. 爱国统一战线的作用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爱国统一战线的形式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实现形式。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选择题命制重点)
1. 爱国统一战线的内涵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2. 爱国统一战线的构成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海内外两个范围的联盟。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1)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2)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一般了解)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一般了解)
(一)党的领导是核心问题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才有正确方向。这既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二)统战工作要整体推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巩固政治基础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2.坚持长期共存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3.落实统战政策
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努力使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达到新的团结和联合。
(三)发挥统战独特优势
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
1. 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责
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 支持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3.贯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鼓励新阶层投身建设等
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继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四)统一战线的建设目标
1. “五方和谐”
要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2. “两个成为”
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
3. “四者联盟”
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单选、多选)
1.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与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民族问题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颠覆破坏活动依然存在。
3.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关话题/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