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调查与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内容,政府投入,政府办学,为所有适龄人口提供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有8个县区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人口覆盖率达78.8,全市共有普通中小学2195所,在校学生506446人。在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当前教育负债严重,沉重的债务负担已成为阻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顽症,这一在贫困地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我市教育债务的现状及债务结构我市教育债务集中表现为“普九”欠账、“危改”欠账、教职工工资欠账三大块。据我们核查,截止20xx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各类欠账总额达15842万元,其中“普九”欠账6654万元,“危改”欠账4270万元,教职工工资欠账4918万元,债务结构为:
1、“普九”欠账6654万元。按欠账类型划分,其中银行贷款1277万元,施工队垫支3456万元,干部群众垫支1104万元,其他817万元;按债务主体划分,其中学校欠账2200万元,乡镇政府欠账2405万元,县政府欠账2048万元。欠账学校涉及907所,其中初中187所,小学720所。
2、“危改”欠账4270万元。按欠账类型划分,其中银行贷款755万元,施工队垫支2562万元,干部群众垫支397万元,其他556万元;按债务主体划分,其中学校欠账1415万元,乡镇政府欠账1703万元,县政府欠账1152万元。欠账学校涉及647所,其中初中124所,小学523所。
3、教职工工资欠账4918万元。主要是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收归县管以前拖欠的职工工资。
二、教育债务形成的原因
上述沉重的债务负担,加剧了教育经费供需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债务形成的时间长、年代久,情况较为复杂。
1、“普九”欠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普九”及“两基”达标,以当时各县区薄弱的财力与中省较低的补助标准来看,距离任务的完成有较大差距,但为“普九”、“两基”达标等任务地完成,各县区在无可靠财力支撑的情况下,普遍“举债普九”,形成了“低水平的普九、高负担的债务”的局面,“普九”通过验收,债务随即形成。为什么县乡政府、学校以及教师个人都敢于积极大胆地去负债搞建设?一是当时“普九”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了“一年普九,三年还账”的口号,这一目标在当时允许向农民集资办学、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的政策支持下,是有一定保障并有可能实现的,县乡政府和学校敢于承担债务风险;二是县级政府以“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各乡镇增加“普九”投入,谁投入多,就给谁奖励补助多,这一政策起到了激励乡镇加大“普九”投入的效果,但同时也导致为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脱离实际,超规模、超标准、超预算建设的问题,造成资金缺口,形成债务负担。
2、“危改”欠账。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共有薄弱中小学校1215所(占全市中小学校总数的55.7),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基础差,土木结构校舍比例高,尤其是村级学校基本都是土木结构校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危房自然增长率高。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20xx年全市新增危房校舍3.5万平方米,20xx年全市新增危房校舍18.3万平方米。截止20xx年底,全市共有危房校舍32.2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占52.7,为16.9万平方米,需全部拆除。像##这样的贫困地区,危房改造任务大,新增危房不可预见性大,20xx年全面开展的“危改”工程又缺乏足够投入,旧账未还又欠新账,形成沉重债务。
3、教职工工资欠帐,这部分欠账主要是20xx年以前教职工调整工资增资部分,由于县乡财力匮乏,未按时足额兑现,20xx年全市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发后,未出现新的拖欠。
随着20xx年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施,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一事一议”筹资实施难度大,使各县区可用于教育的资金减少,加之“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50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其中40用于危房改造、校舍建设及补充公用经费不足“的政策落实普遍不到位,致使教育债务包袱愈来愈重。
三、沉重债务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贫困地区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还债能力十分有限,沉重的教育债务加剧了教育经费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县乡政府承受巨大压力。由于教育欠账涉及的范围广、面积宽、对象多、数额大,不但严重制约着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随时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县乡政府不得不重视而又无力独自解决这一问题,承受着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