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为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为农村致富着想,必须把这一问题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努力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探出一点路子来。
一、基本现状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必将导致剩余劳动力人数增加。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生产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劳动力规模大,整体文化素质低。以新滩为例,截止20xx年上半年,全镇总人口约3.8万,90左右的是农村人口,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个剩余劳动力,并呈上升态势。据调查,每年大约要新增500人左右16--18岁农村劳动力,如此庞大的队伍,解决就业问题确实很难。且这些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就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初中以下字历的占82.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78.8,很难满足许多部门的需求。
2、过剩矛盾加剧。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修路、架桥、修建厂房,居民住房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以新滩为例,旱水地50083亩,鱼池2.3万亩,据统计,20xx年比20xx年减少耕地200亩左右。
3、政策限制和歧视,虽然各级政府从增加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等方面给予政策上支持,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在许多城市,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类似城镇人口的政策支持,一些单位招工时仍以城镇户口为必备条件,更有甚者,恶意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严重损害了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另外,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还不突出,多数乡镇就业服务机构仅进行本职登记,主动开展本职服务少,劳动力供求之间缺乏渠道仍不畅通。政策的限制和歧视,仍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重大阻碍。
4、就业结构变化缓慢
目前,乡镇普遍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较低,企业主要聚集要城市,乡镇只有极少数依托地方特色发展的小型企业,地方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出卖体力为主,只有极少部分掌握技能,从事其他职业。受多方面条件制约,乡镇经济结构调整较弱,第二、三产业生存空间狭窄,导致了就业结构变化缓慢。
二、转移途径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掌握有效的途径。
1、扩大农业内部消化空间
向非农和城镇转移的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方面,但千万不可忽视农业内部和就业潜力。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地方经济经重相对下降,但农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地位并没有动摇,挖掘农业深层次的潜力,发展农村产业化,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洪湖可利用现有粮食、水产优势,建成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打造产业品牌,以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2、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
目前,乡镇拥有大批的土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如何利用好,整合好,充分发挥好这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将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通过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达到扩大就业的目的。据统计,新滩通过招商引资,仅20xx年就解决将近200多名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此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80左右的劳动力以为,即使工资低一些,他们也愿意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工作。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乡镇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农民工良性转移的有效途径。
3、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发展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占,解决就业的最好途径就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发展要以乡镇为载体,面向广大农村,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发展产品运销、农资服务、餐饮保洁等服务业。同时积极引导支持农民的创业,在资金信贷、税收征缴、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4、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外出务工。
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就业数量和层次的根本因素之一,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与劳动力自身的文化素质紧密相连,文化水平高的劳动技能强的工种选择的大,报酬高,就业稳定性强。据调查,经过职业培训的从业人员,其年平均收入比未经过培训的高出4500。单从数据上看不足以说明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能力,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政府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
5、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加快城镇化进展的利于经济结构,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