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编履职走向市场乡镇站所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改革思考第2页
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农口乡镇站所,已明显感到无所适从,极不适应。在市场经济面前,内外压力,缺动力,举步维艰。调查中发现,各站所面临以下一些问题和困难。(一)体制不顺,条块分割。多年来,一直是条条块块管理模式,一时以条为主,一时以块为主。现在乡镇一般管人、管工资、不管事。有的主管部门不管人、不管事、也不管工资,但管业务、管干部年报和职称,调工资。站、所在条块上到底“听谁的”是两难。加之工资差额怎么解决?反正跟谁有“利”,就听谁的。此外,大部分主管部门都存在给站所压“经济任务”的问题,完不成任务,当不了“先进”,过不了年终“总评关”。例如毛坝兽医站,每年要给市局上交几千元;特产站要上交元;元堡特产站连办公纸张都买不起,但每年还要上交元。
(二)严重超编,人浮于事。前几年,安置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转业军人,的站所超编,有的超编十分严重。毛坝农技站个编制,有名在职干部。超编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浮于事。汪营农机站,原本个人做的事,却有在岗干部个。元堡水利站只有个编制,却安排了名干部。由于严重超编,不少农技干部一边端着“铁饭碗”,一边下海捞钱、创收。在调查中发现各乡镇中有近的农技人员私人租赁或承包有门店,搞农资、种子、农机具经营等。
(三)服务意识不强,职能观念淡薄。由于行政执法和管理职能上收,乡镇站所已基本丧失了执法主体资格。同时,随着农机具、种子、农资市场的放开搞活,农技、农机、特产等技术部门的职能大大弱化。过去,这些部门可大包大揽农资、种子、农机具的供应,基本垄断了市场。改革开放,农用物资,批发零售异军突起,遍布城乡、农特部门在市场挑战中墨守陈规,竞争中处于劣势,服务“三农的意识”淡化。
(四)职能交叉,服务滞后。由于农特、农机局合并,乡镇三站所归属同一主管部门(农业局),上合下未合,职能交叉重复,都经营农资、农药、种子等,常常“打架”。同时,服务职能滞后,主动发挥较差,以工资收入低(财政拨款部分)而被动应付。
(五)专业技术不齐,个别素质不高。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和复退转业军人安置政策,各站所也接纳了不少人。但由于大部分人只追求一份固定工作,不管专业对口与否。加之一些“老资格”技术干部由于缺乏培训,知识更新。部分技术干部没有真心实意为农民技术服务,而是在外跑生意或“打工”。
(六)债务沉重,难以摆脱,以上的站所都背着债务。最少的至千元,最多的几十万元。元堡农特站欠债万,人平万多;汪营兽医站欠债万元(原石坝兽医站所欠),人平万多,这些债务多属银行贷款和欠外单位货款。
(七)干部交流困难,改行更难。尽管有的乡镇重用了一些懂经济会管理的骨干,但还是无法解决“事业”,“改行”的人,心有余季。干部交流十分困难。部门专业干部感到“没有出路”,思想消沉。
(八)工资待遇低,包袱很大。由于各种原因技术干部工资待遇低而不平衡,生活无保障。元堡乡为了鼓励干部下到第一线工作,保障一线干部的工资金额发放,他们对各站所干部留守干部工资实行“调控”。调控的幅度较大,调控后个别干部每月只能领到几十元左右的工资,基本生活就难保证。在同一个单位,干部工资也不一样,有的是全额,有的是差额,也有的是自收自支,一样的工作量,工资不一样。全市还有名干部、工人人,自收自支的没有工资,只好外出“闯江湖”。此外还有场圃工人人(不含已解决的福宝药材场等地);集体兽医人员人,现在岗只有人,不在职的人,无田无土,无工资收入(多属岁以上的老兽医),解决这几部分人的生活问题,包袱确实不轻。
三、农口乡镇站所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改变目前一些农口乡镇站所人员普遍超编机构臃肿,政事企不分,人浮于事,乡镇财政负担过重,技术干部工资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加快改革、吃下定心丸削减编制,服务大产业,发挥其专长,走向大市场。
(一)精简机构,重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撤消那些不合理的机构,将不应由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合并职能交叉的站所,减少人员,精干队伍,从实际堵住财政支出缺口。重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将农技、特产、农机、林业、畜牧、水利合并成农业办公室或叫农林牧水管站,根据乡镇大小和产业发展变化,每乡镇配至人(七十年代水平),在全市范围内竞选。工资实行全额预算。定职能、定岗位、定责任,由政府核定经费基数,包括办公经费,实行全额拨款,不再去“创收”。同时,彻底转变政府职能,扭转“管事的不出钱,出钱的管不了事”的怪现象。
(二)合理分流,实行“五个一批”的办法消肿。对站所富余人员一是择优一批进入公务员队伍;二是对老弱病残者,提前内退一批;三是实行竞选办法优化组合一批;四是对生存能力差的集体和自收自支人员,补齐养老保险金,纳入低保,消化一批。五是买断工龄,硬性解决一批。场圃农工,可以借鉴福宝山的经验,逐步过渡为普通“农民”,放开搞活一批,兽医按照“防检统一,诊疗放开”的模式,以此养活一批集体兽医人员。
(三)理顺体制,建议以条管理为主,以块管理为辅。实践证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条管理较好,实行以县市为主的管理体制,能够真正体现农技部门的业务性,便于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及疫病防治等重要专业技术工作。人、财、物归主管局管理后,可以更好地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同时便于行政执法,垂直管理也减轻了乡镇的工作压力。
(四)发挥专长,走向市场,将“卖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政府对退下来依靠“技术”创业,服务农业产业化开展技术有偿服务,要给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工商登记等鼓励一大批自愿者为利川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技术服务,大力提倡卖“技术”、“卖专利”、“卖成果”,让这一部分人富起来,对没有技术者,政府给优惠政策,支持办一些农、牧、林、特、药、渔经济实体或农、牧、林、特生产基地,最终走向农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