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第2页
类资源,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因各级各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入渠道多,部门之间难以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避免零星分散投入和重复投入,要尽快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条件、扶持内容、扶持资金安排程序等。(3)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速带动全省现代农业提质发展进程。一是要扶持壮大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可支持现有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引进农业上市公司发展农业,提升它们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能量。二是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利润二次分配制等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建议可探索农户与企业股份合作创新。由政府出台扶持办法,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推动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共同体等,让农民真正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4)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议设立一批县、乡重点农业园区,积极探索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式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政府补贴”的发展新格局。(5)大力培育职业农民,解决农民“断代之忧”。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认定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从居住地域、农业劳动时间、生产经营规模、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认定探索,并作为培育和扶持的依据。其次,要拓宽培养途径,突出培养重点,优化培养方式,着重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培养,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吸引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务农,鼓励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子承父业;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平台,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民工“阳光工程”等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同时,要完善培养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阳光工程”等创业培训规模;完善绿色证书制度,健全农业技能持证上岗制度,探索把绿色证书作为认定职业农民的重要依据,并与农业扶持政策挂钩。3、强化规范引导,大力推进现代工商企业“上山下乡”,实现农村发展多元化。深入推进“万企联村”,破解现代经营要素进入农村难题,促进多元经济主体间的协同与共生。对于工商企业与工商资本“下乡”,目前有些非议,主要源于工商资本入乡后的“非农化”与“非粮化”行为。其实这是一个有效监管的问题,是我们的监管与支持力度不够所导致的。因此,建议:(1)进一步规范工商资本单元及其行为。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市场运作、项目对接,自愿自主、互利双赢的原则。动员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及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与广大农村的市场、生态、矿产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相对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注意把这项活动与鼓励全民创业、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议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同时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如镇级可设流转服务大厅或信息平台。(2)进一步优化共生环境。要将中央、省级政府出台的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间投资等系列政策措施,及时整合落实到企业、项目点;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制定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帮助解决企业在开发产业、实施项目、开展合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制约瓶颈;要形成各部门、各单位积极配合、互相支持的整体合力,共同推动“工商企业与资本下乡”活动在新起点上向深度广度发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万企联村”项目,专项支持对于全省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万企联村”示范项目。建立健全对“万企联村”项目政策扶持、政务支持的相关责任制。(3)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共生模式。“万企联村”活动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要抓住重点,突出产业带动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突出城乡统筹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突出转型升级探索“转方式、调结构”模式,突出制度创新探索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模式。要进一步把握,从支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以资金、项目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要进一步探索,把经济上的“万企连村”转变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万企连村”,培育可持续共生类型与形式,形成可持续共生机制与文化。总之,在推进新一轮工商企业“上山下乡”、实现“万企连村、连乡、连县”的工程中,做好约束与监督机制设计,规范其方向与行为,促进其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4、推进分类整改,实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化。(1)探索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一是要强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在完善基层农技服务部门的办公设施、人员配备、待遇提升等软硬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其切实转变职能,逐步从经营性领域退出,主要在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以及那些经营性服务机构不愿干、干不来的领域开展公共服务,如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土壤环境监测、农作物统防统治、区域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管等。二是走市场化道路,大力发展经营性的社会化服务。对于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也是未来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建议尽快研究出台进入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社会化服务公司的准入领域和扶持措施等政策。三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化服务。在服务领域上,要拉长产后服务这一短板。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品牌创立和宣传、农业综合信息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在服务模式上,挖掘实践中农民最喜欢、生命力最强、成本最低的服务,重点发展“公共服务机构+农资农技服务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农资经营公司+农户+基地”等服务模式。(2)探索金融服务体系创新。一是要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独立的承贷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明确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设立登记等相关内容,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独立的承贷主体。金融部门应制定专门面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办法,规定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可以获得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应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合理定价,在有效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适度降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二是创新现代农业金融产品。一方面金融部门应创新现代农业主体担保抵押方式和融资方式。如对农机专业户开办农机专业抵押;对产业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创新农业订单融资;对资信状况好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信用贷款,等等。另一方面土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资产,强化现代农业金融支持需要大力发展土地金融。建议我省可探索发展农村土地合作银行。应加快农村土地产权确认登记,建立完善农地交易流转市场,发展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构,为土地金融创新创造条件。三是构建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同时可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商业保险不愿意介入的领域提供政策性保险服务。
5、深化土地流转改革,积极探索地权“商品化”与“资本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建议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索试验:(1)推进承包耕地资本化,破解土地有效流转难题。由于所有权界限不清、管理不规范,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建议将承包耕地转变成为可股份化与可抵押性的资产,推进承包土地“资本化”。耕地使用权资本化是解决土地有效流转的突破口,只有“资本化”后的承包地才能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益。目前承包地因为不是“资本”,农民无法将其抵押并获得贷款,虽然有少数地方采用 “土地入股”方式,但因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难以大规模推广。土地“资本化”后,不仅可消除农民的担心,有利于快速推进耕地的有效流转;而且集中后的耕地可采用机械化耕种降低成本,通过规模经营提高效益。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银行”或者土地股份合作社,专门从事土地流转服务,以推进有序流转。(2)推进宅基地商品化,破解农村财富“黑洞”难题。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住房是商品,可以通过房地产增值来升值;而在广大农村,农民不仅打工收入低,其住房和宅基地也因缺乏完整产权而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增值。所以农民一家辛苦一辈子,将大部分财产变成了不能升值、只能贬值的住房,最终成为吞噬农民财富的“黑洞”。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不仅要提高其工资性收入,而且更要提高其财产性收入。为此必须推进农民宅基地及其住房的商品化,使之成为农民私产,能有效抵押和自由流通。而宅基地商品化不仅能直接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更在于它将吸引一大批城市居民特别是掌握先进技术和理念的退休干部与市民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农民卖掉宅基地及其住房可以到城市买房变成市民,而市民可以到农村买房成为农民,并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
6、功能有效分区,打造地域标识产品,实现扶贫“产业化”与“品牌化”。以往的产业扶贫容易出现产业区域同构竞争。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产业单一发展造成了产业效益不高、风险偏大。如xxxx州推广柑橘产业,全州种植柑橘107.7万亩,由于同类产品竞争及其他原因,市场销售不畅,经济效益不高,造成了“销售难——培管不到位——品质下降——销售难” 的恶性循环。扶贫产业一般都是政府引导发展的产业,规划和推广具有区域同构性。首先,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化竞争。建议将油茶、茶叶、蔬菜大鲵养殖、野生动物开发等进行功能分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产,有重点有规划,着力抓好优势产业。同时,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规模效益。一要将原材料生产与深加工结合。全省汇总扶贫产业加工度不足20%, 有70%的种养扶贫产业没有自己相应的加工渠道。大部分县市产业建设多注重原料生产,对产品加工和深度开发产业支持较少。由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依赖卖初级农产品所得的利润低,整个产业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助力较小,难以推动区域性经济整体发展。如xxxx的柑橘、新化的黑猪产业和楠竹资源,由于没有深加工企业,都只是进行粗加工卖出去,农民所得的效益很低。大部分县农产品生产中,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还是主力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除了少数县的某个产业规模较大、引领作用较强外,大多数扶贫产业发展局限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很难发挥引领带动全县产业发展的作用。如xxxx乡的高山茶叶,除了隆兴园以外,其他都没有规模引领作用;桑植县的油茶产业尽管有地方特色,但整体规模不大,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还起不到主导作用。强化产品供销对接,打造地域标识,提高效益。目前产业扶贫多注重产品的生产数量,忽视了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产业产供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分离状态。桑植县应大力发展野生动物驯养开发,通过开发诸如溇澧野猪、叶家桥黑山羊等具有地域标志的产品,对接张家界旅游市场,将桑植的野生动物观赏养驯基地与生态有机肉制品相结合,将桑植打造成休闲度假村和红色旅游基地,通过桑植民歌这一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与张家界景区的天门狐仙等文化表演相融合,成立专业桑植民歌表演艺术团,通过民族文化交流,使桑植民歌走出xxxx迈向全国。
综上所述,桑植的特色在于其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传承百年的民俗文化,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产品。如何扶贫攻坚,做强县域经济,就是要“找准特色、狠下抓手”,通过聚焦文化旅游,打造县域品牌,发展县域产业,基于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的发展契机,加速土地流转,支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丰富农业社会化服务,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生产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其职业技能,才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助力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