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理论讲话稿—摭谈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第2页
自理习惯造成的。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家务活再累我也情愿。”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智慧的火花开放在手指上。”手巧才能心灵。据统计,我国孩子每天劳动只有0.2小时(12分钟),而美国孩子有1.2小时,是我们的6倍。美国人的做法,应该值得我们借鉴。另外,要教育合理地消费,每天上学放学,学校门口的摊位总被孩子们围得水泄不通,不少学生出手很大方,有的学生花了钱,却买了对自己健康、成长不利的商品,所以有人规劝说:“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父母。”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做到合理消费,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一次,李嘉诚先生从酒店出来,正准备上车,口袋里的一元硬币掉在地上,李先生弯腰去捡。不料,那一元硬币却向前流却,差点就流到下水道里了,保安立马上前帮他拾起,李先生将一元钱放进口袋,又从包里取出100元钞票递给了保安。有人说他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而不值得。李嘉诚先生说:“我捡这一元是节约,不浪费;付这100元是消费,是感激。这才是合理的消费。”三是遵守公共道德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遵规守纪、自制自律、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习惯。这方面孩子们的意识很差。我们巢湖的马路清洁工一天扫到晚,地面还是纸屑乱飞、污物遍地,我们校园的环境卫生虽然下了大力气抓,但收效也不尽人意,主要是孩子们的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要帮助学生养成言行礼貌的习惯,言行礼貌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基本要求,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是,我们不少同学却不会使用问候、感谢、致谦、告别等日常礼貌用语,我们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太重视,如孩子上学告别,我们家长常常反复叮嘱:“要听教师的话,不要打架等”,但很少和蔼地和孩子们道一声“再见”。我想,如果我们家长每天和孩子道一声“再见”,孩子们也一定自然而然地使用告别语。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首先学会尊重他人。
四要加强遵规守纪,诚实守信教育
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表里如一,待人真诚,互相合作。做事先做人,诚信是根本。中西方教育方法却不同,有一个美国孩子因为好奇而用斧子砍了门前的一棵名贵的树木,他父亲回来后,暴跳如雷,说要查出砍树的人非好好地惩罚他不可,而这孩子却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父亲并没有惩罚他,反而欣慰地说:“虽然我失去了一棵名贵的树,但得到了儿子一颗诚实的心。”这孩子后来成了美国首任总统,他就是华盛顿。而我们中国许多父母是逼着孩子说谎话,不是吗?例如,一个孩子考试考砸了,这孩子低着头、红着脸,战战兢兢地拿着试卷,让父母签字,父母一看是红灯高挂,简直是怒不可竭,于是打骂、罚跪、羞辱、拒绝签字等惩罚措施接踵而至,孩子是弱势群体呀,只有默默地承受。第二次考试结果又出来了,这孩子又考得不理想,你说这孩子怎么办,如果如实地再把试卷呈送给父母,上次的厄运不又要降临。所以,只要智商稍微高的学生,他就会有对策,或向家长隐瞒学校考试情况,说学校近来没有举行考试;或擅自将分数改了,把69改成96;或干脆自己代签,又当妈,又当爸。当我们家长发现真相,气急败坏,数落孩子如何如何不争气,无论如何也不能撒谎啊。可是我们作家长的是否想到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当初看到试卷,不是采用简单的打骂粗暴的方式,而是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出错的原因,制定提高成绩的措施,热情地鼓励孩子不要灰心,争取下一次考出好成绩,也许,孩子真的在下一次考试中能给你一个惊喜,而不是瞒天过海。
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严于律已,善于合作的精神,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不骄不馁、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三、良好习惯的培养方法
6的时间是在父母身边的,因此,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当之无愧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角色的老师,有人说“5+2=0”,是说5天的学校教育虽然很扎实,但如果双休日的两天家庭教育跟不上,那么学校教育将大打折扣。按照我的统计,1加5就更等于0了。那么,我们怎样发挥好第一任教师的作用呢,让1加5大于6呢?/养成教育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完成,而我们不少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听你们老师的,你们的话就是圣旨,我们就说10句抵不上你们一句。”这话对,但又不完全对,并不是每个孩子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我们老师整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犯错误呢?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我统计了一下,由于每学年寒暑假、节假日和双休日,学生呆在家里的时间是176天,再加上每天在校时间也只有7小时左右,所以,每年有孩子们有5
(一)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孟子。孟子天性活泼,而且模仿极强,也就是个模仿秀。开始,孟子和邻居孩子爬高上低,玩耍撕混,孟母没办法,只好搬到荒郊野外居住,野外的山冈上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孟子就仿哭丧。孟母一看这样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搬到闹市居住,市区内有许多人做生意,孟子就模仿做生意的哟喝。孟母只好又一次搬家,来到一个书馆,孟子做模仿彬彬有礼、读书习字。在孟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孟子终于成了一代大儒,被称为“亚圣”。
环境造就人,一个人成长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熏陶。当然,我讲这个故事不是让我们把家往学校旁边搬。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一是物质环境,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条件改善了,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布置好小房间,小书桌。台湾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在学习上有所成就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环境是这样的:一是干扰少;二是有独立的学习空间;三是拥有大量的课外书籍。我想物质环境我们家长要舍得投入,无需多要求。二是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句话叫“和气生财”。我借用这句话,也说“和气生才”。不过不是“发财”的“财”,而是“人才”的“才”。“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庭中难免有各种矛盾的产生,这是正常的,生活中的插曲和浪花吗?但这样的浪花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翻腾,各种小矛盾不要在孩子面前暴发,要给孩子一个安宁、祥和、温馨的家,才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三是文化环境。这一点是我们不少家庭最为缺少的,当孩子在写作学习时,我们的家长却在看电视、聊天,甚至在打牌,“东边日出西边雨”,孩子心里能平衡吗?孩子学习能专心吗?我曾看过这样的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理想》,一位学生理想是当爸爸,他说,当爸爸可舒服了,我在埋头写作业,爸爸可以看电视、打麻将;我考试拼命地挣了些分,爸爸却嫌少了,可以随意地打我;冬天的早晨,我天不亮就起床,爸爸可以睡在暖和的被窝里……这篇令人深思的习作,给我们家长一些启迪。当然我们的家长也感到委曲,作为我们这年龄的家长,人到中年,是负荷最大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事业要发展,家庭要照顾,朋友要应酬,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哪里还有心情和孩子在一起学习。但“父亲却付不清”,为了孩子,我们可再作一些牺牲,当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拿本书或报纸在一旁看看,现在不是提倡“亲子阅读”吗?“母子同读一本书”吗?我们可以试试。同时,我们每个家庭可适当地购书、藏书,打造一个书香家庭。
(二)扶起孩子自信的小树。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人的自信心对他的成长极为重要。其实,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是相差不大的,心理学研究,只有不到5%的学生智力超常;不到5%学生在学习方面相对落后,但其他方面也许更突出,因为智力是多元的;那么90%多的学生智力都相差不大。而事实上为什么这90%多的学生不是齐头并进?有的表现悬殊很大,就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养成习惯的不同,就是因为自信的力量不同。著名文化名人于丹在解读《论语》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一个小镇上,有个姑娘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18岁那年的圣诞节,母亲给了她20美元作为圣诞礼物,这位可怜的姑娘捏着20美元,低着头,顺着墙根向商店走去,当他在街上遇见人们时,发现人们的眼光都充满了不屑,是啊,谁叫自己是个丑陋的灰姑娘呢?正时迎面走来一个男孩,是这个姑娘心仪已久的男孩。可怜的姑娘心想,今天晚上,也不知他要邀请哪位漂亮的姑娘一同去跳舞。想着想着,她来到商店,准备买了一个漂亮的头花,但又嫌太贵,这时营业员已将那头花插在她的头,并惊呼:“你戴上这头花,一下子变成世上最美的女孩子。”她自己也猛然间发现自己变得光彩照人了,于是,就毫不犹豫地花了16美元买下了头花,兴奋得向街上跑去。当她走出店铺门口时,和进来一个老人迎面撞了一下,不过,姑娘也没在意。这位姑娘昂着头,脸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在街上走着,遇见她的人都夸她美丽、大方。她又碰到了那位男孩,男孩肯求道:“今晚能不能赔他去跳舞?”姑娘当然心花怒放,准备用那剩余的4美元再去买一个装饰品,当她跨进店里,和她出门相撞的老人说:“我知道你还回来,因为刚才你将头花掉了。”同样一个女孩,装饰并没有改变,却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是头花弥补了她生理上的缺陷吗?不是的,是头花让她找到了自信的回归,给了她心理上的力量。所以我们家长要时刻保护孩子的自尊,扶起他们自信的小树。有句顺口溜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说起来拗口,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内心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许多遗憾。那么,“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你们班某某?”这样教育孩子的说千万不要出自我们之口。有的家长认为让自己的孩子与好孩子相比,可以树立榜样的作用,让他能够见贤思齐。其实错了,这是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科学家做了这样的试验,将一个跳跃能力很强的虫子放在一个容器内,这虫子很容易就跳了出去。后来,科学家在容器上盖上玻璃,这虫子反复跳跃,但屡屡限制,后来即使撤去了玻璃,这虫子也跳不出这容器了。所以我们家长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天高才能任鸟飞。不说小孩子,就是我们成人也不愿拿自己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比较。试想,如果今天的家长会后,哪位女士回去对她先生说:“今天我开家长会遇到你的同事某某,你看他,谈吐文雅,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并且现在已经升到了科长了,你要努力,要向他学习啊!”你先生会接受你的教育吗?不打架才怪呢。同时,我们不少家长将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也是不科学的,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如你的孩子学习成绩是差些,但劳动、体育比人家的孩子强多了,你只说别人考了多少多少分,怎么不说别人没有自己的孩子劳动积极、体质健壮。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而我们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100%正确,因而难以发现孩子的长处。其实,我们只要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说法,孩子的脸上就会时常绽开了笑容,孩子的自信小树就会茁壮成长。我国著名排球女将朗平的女儿在美国生活,当家庭教师问朗平的女儿“4+3等于几”时,只有6岁的朗平女儿思索了好一会儿,突然惊喜地回答:“等于6!”这位美国教师扬起大拇指说:“ok!你与正确答案只相差一点点。”南京的一位常识教育专家教自己女儿应用题,他女儿将6道很简单的数学题做错了4道,这位专家却鼓掌说:“这么难的题,你居然做对了两道,真了不起!”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育专家关注的是孩子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抓缺点,揪小辫子。我隔壁有一孩子写字时老是伏在桌上,他母亲虽然经常提醒,但收效不大。后来她请教我,我让她你换一种说法试试,夸一夸这孩子:“你看,我家宝宝今天写字坐得多端正!”后来,当这孩子写字姿势不正确时,他母亲反而夸起他来,没想到孩子就自觉地挺直身子,及时并愉快地纠正了缺点。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我们反对“棒杀”孩子,但也要警惕“捧杀”孩子。
(三)恰当地运用教育技巧
育人是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们不妨运用一些小手段、小伎俩,如积极的诱导、严厉的警示、善意的伪装,我姑且把这些概括成“哄”“吓”“骗”。
哄——积极的诱导。我们巢湖有句俗语:“泥鳅姓捧,小孩姓哄。”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我们采用积极方式,多哄哄孩子,让他们在愉快中接收教育。如有的学生做作业拖拉,写作业磨磨蹭蹭,一会儿倒水喝,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削铅笔,一会找橡皮,反正坐不住。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诱导方法来纠正这不良习惯。可以和孩子约定,你的作业在20分钟完成,你就可以获得4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而你的作业在30分钟完成,你只有20分钟自由活动。还可以规定在一个时间内写完作业,并将钟定好闹铃,如果在闹铃响之前完成作业,就满足孩子提出的一个条件,可以是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星期天逛公园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的作业效率就会提高,从而养成了要学就学个扎实,要玩就玩个痛快的好习惯。
吓——严厉的警示。鼓励孩子、赏识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孩子,对于有的孩子无理要求,胡搅蛮缠,不接受家长的教育,我们必须果断地予以警示,并施加必要的惩戒,让其心灵受到震憾,从而产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有一个夫妇带着孩子逛商场,孩子要吃冰琪凌,家长满足了他。后来,孩子发现了一个特昂贵的玩具,孩子又要买,家长向其说明不可以买。孩子哪能听进去,非吵着要玩具不可,并哇哇大哭起来。这一哭,引来了许多顾客,有人劝家长说,既然孩子喜欢,你们就满足他算了。这孩子一听更来劲了,往地上一躺,说:“不给我买玩具,今天就不回去了。”这时,孩子的爸爸在孩子的耳边说了一句话,便转身拉着妻子走出商场,没想到这孩子也立马爬起来,跟着跑出了商场。原来这孩子的爸爸在他耳边说:“你愿躺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我和你妈妈回家去了。”可见警示教育的重要作用,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除了给予批评教育,指出危害性的同时,还要予以警示,以免下次再犯。
骗——善意的伪装。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家长可把自己伪装起来,不必高高在上,先知先觉,可让自己变得比孩子还幼稚无知;更不必把我们的一些世俗暴露中孩子面前,可让自己变得高尚起来。如孩子做作业速度慢,我们家长可以同他比赛,并故意输给他。孩子写字不认真,我们可以和他比赛,看谁的字更工整、漂亮,同样也让他几招,给他赢几回,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作为成人,生活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上,难免会接受许多社会世俗的思想,许多不良的习惯已根深蒂固地形成,但在我们孩子面前,应该展现出我们高尚的一面,哪怕是虚伪的,因为身教育重于言教育。例如,由于时间紧张,有时在没有车辆通行的情况下,我们就常常闯红灯,但当我们带着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闯红灯,因为我们要增强孩子严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乘公交车时,上来老人,人人不让位,我们也可心安理得地坐在位上,但当我们带着孩子,就有必要站起来让位,因为我们要教育孩子养成尊老爱幼的美德;平时我们可以随手丢弃垃圾废物,但在孩子面前,我们要管好自己的手,不乱丢乱扔,因为我们要培养孩子环保意识……这样,孩子在我们的言行影响下,就会变得更高尚,更有修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叫《习惯成自然》,不是吗?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它的形成都是多次重复的结果。例如,我们孩子每天早晨刷牙成习惯,他就不会感到麻烦,没有负担,孩子无需提醒,无需督促,自觉地完成。如果我们将孩子的学习、劳动、生活、心理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刷牙洗脸一样,还会发愁我们的孩子不能成人、成材吗?
各位家长朋友,要我们教育孩子心存高远的时候,不要忽略眼前孩子的细节表现,不要放松对孩子的日常习惯培养。今天的孩子是树枝上的一个嫩芽,明天她就是一片翠绿,长成参天大树。这样,我要恭喜诸位,你们都是成功家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