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务实发展,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平稳发展的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0.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3%。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抓运行,育主体,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指标增速回落的严峻形势,深入开展企业服务活动和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共解决企业资金、土地、市场开拓及供电、供水、供热、供气问题59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主体,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新增市场主体3083户。加强经济监测监控和分析研判,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究出台《促进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奖惩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奖惩办法》等,促进经济企稳回升、质量稳中有进、趋势稳中向好。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二)抓项目,建载体,发展基础进一步坚实。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落地建设月活动,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提高项目履约落地率、开工率、投产率。全年实施项目177个,总投资341.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同比增加22个。**煤焦化工业园、**电动车工业园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腐植酸尿素、**工业园等64个亿元以上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集聚区20公里路网配套,上观线、戎观线扩修竣工。华星水务、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中转站、集聚区110千伏变电站及综合电力服务中心开工建设,10千伏电网建成通电。供热管网东西线工程投入使用。新增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面积**万平方米。产业集聚区承载力和支撑力明显增强。
(三)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合并行政审批事项29项,减少59项,增加行政服务事项226项。完成897个事业单位分类。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工具厂、**公司**南分厂2家企业完成改制,4家企业改制有序推进。农商行挂牌运营。**集团整体上市顺利推进。煤矿兼并重组基本完成,2处矿井复产复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食品监管、运管体制、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文化、财政等领域的改革得到深化。
全面提升招商选资水平。全年引进区外资金项目119个,实际利用区外资金**5.8亿元,增长16.3%;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2亿元,增长24.1%。外贸进出口累计2659万美元,增长1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增长21%。
(四)抓创新,优结构,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培育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10项。选聘科技特派员48名。申请各类专利501件,专利授权308件。大力推进商标战略,荣获河南省商标战略先进县(市)。创新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机制,储备各类建设用地7000余亩,批回增减挂钩用地1.9万亩;资本市场融资43亿元,同比增加12.3亿元。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企业做大做强。**集团以225亿元的营业收入挺进河南20**年度百强企业20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培育发展了**生物科技、**电动车、**高端阀门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稳步提高。深入推进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新建高标准良田7.1万亩。粮食生产实现灾年不减产,达到52.6万吨。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省政府认定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发展烟叶种植5.8万亩。土地流转2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95家,增长**0.7%。新增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0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业地产等全面提速。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10.3%。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建成PM2.5监测设施并试运行。取缔小石灰窑40余座、小炼油厂19家。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5个,命名市级生态村56个。实施林业生态提升工程,造林1.43万亩,森林抚育改造0.8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
(五)抓支撑,打基础,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加强规划修编。完成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和61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完成12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评审和9个新型社区规划编制、论证。市、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加强城乡路网建设。前进路南段拓宽和北环路、常付线城东段等9条道路完工,**高速,**路、**路、**路东延,**迎宾大道等**条道路开工。**河堤顶道路、**路、**路、**游园绿化完工。天然气引入工作稳步推进。完成二水厂扩建及输水管道改造,新并网供水7眼井,建成水质监测站,缓解了城区供水压力。**河治理三期完工,四期开工。启动七城联创工作,省级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通过复核验收。开展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治理小产权房,拆除违法用地**0宗,查处违法建设行为277起。加强中心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镇、**镇、**镇、**镇排水管网正在招标。纸坊、**乡建镇。**、**东坡等4个新型社区开工建设。城镇化率达到39.3%,提高3.1个百分点。
(六)抓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市财政民生支出25.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78.9%,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68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10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1200人。培训劳动力1.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万人。扶持全民创业,发放小额贷款4176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2292户。征收“六金”5.7亿元,新增参保人数3.4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标准继续提高。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扩大到35个。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投入5603万元,实施197个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完成8个整村推进项目,稳定脱贫7200人。除险加固小水库5座。解决10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大型沼气工程2座、户用沼气601座。建成保障性住房1636套,新开工1644套,改造农村危房600户。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验中学一期完工,二期开工建设。实施中小学改造项目117个。装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536所。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4所,改扩建15所,增设附属幼儿园21所。招聘特岗教师**3人。体育文化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完成4个乡镇、80个村体育健身工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瓷博物馆获批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积极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巩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改造乡镇卫生院3所。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会等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杜绝了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深化平安**创建,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成高清治安卡口、电子警察和平安城市监控交织的数字化监控体系。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普法和依法治理,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创建先进市,**镇李湾村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扎实开展“树正气、转作风、促发展”教育实践活动,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务实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和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深入开展“两提两创”活动,新增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各7家。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扎实做好双拥工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支持地方建设、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民防空、广播电视、质量技术监督、机关事务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审计、统计、物价、档案、史志、工商、盐业、气象、移民、保险、通信、“三会一部”清欠兑付、民兵预备役、老区建设及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
在复杂形势下取得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单位,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工不足、活力不足,经济企稳回升压力较大。三是资金、环境、土地等发展要素趋紧,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四是城市管理、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供水供气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五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作风不实、服务不优、效能不高、为政不廉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二、20**年重点工作
20**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我市实现省全面直管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释放新的动力活力,为我市发展创造较好的条件;随着北景、南区、东城、西村四大战略和**高速、城乡路网的启动和推进,一批新的支撑力量正在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日益彰显,发展前景看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有所减弱,新的接续替代产业尚在形成之中,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实现省全面直管,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做全省县域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点,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有利于我们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审视**发展,有利于我们在项目、土地、资金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必将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更大限度地调动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化压力为动力,推动我市加快发展。因此,我们要按照“三个时不我待”的要求,既坚定信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又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赢得主动,用优异的发展成就回报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一城两区一极一点”发展定位,牢牢把握“双增双争”工作抓手,“升一强二兴三育四”,调出新优势,改出新动力,转出新天地,展示新风貌,全市增比重,全省晋位次,全国创特色,全球育品牌,全局抓提升,奋力开创富强文明、平安和谐、生态靓丽**建设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1%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必须抓住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项目建设扩投资、增总量、促转型、提效益,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努力打造全省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综合运用延链补链、技术改造、加强帮扶等手段,对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抓好**腐植酸尿素、朝川焦化延链项目等11个能源化工项目,**阀门、力霸液压机械等3个装备制造项目,乾顺钢结构、天畅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及装饰砖等6个冶金建材项目,康健面业、绿洲草莓饮品等9个食品加工项目,不断向下游精深加工延伸,调优存量,扩大增量,巩固提升、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等新兴产业,集中精力抓好明德电子新材料、巨龙生物等23个产业创新发展项目,做大总量,提升效益,逐步将其培养成未来的战略支撑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产业集聚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必须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围绕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产业配套条件,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延链补链、升级产品、循环发展,壮大已有企业,建好在建项目,引进更多项目,努力把能源化工、机械装备制造、新型环保建材、轻工科技四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促进产业提质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绿化和水、电、路、气、暖、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倾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明晰、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明显的产业集聚区,实现晋位升级。
(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突出改革推动、项目带动,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充分融入经济各领域和社会各方面、具有多元化活力的现代服务业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高成长性服务业,促进扩量提质,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育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房地产、商贸流通等传统支柱服务业。重点抓好申通快递、万象物流园等8个物流项目,雨润国际广场、康馨时代广场等8个商贸项目,九峰山景区、**国际度假城等6个旅游项目,万基名家、清华苑等12个房地产项目,中原戏曲文化园、**瓷文化苑等8个文化产业项目,加强城乡市场建设,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强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光纤到户、4G移动通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两化深度融合工程,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及民生和城市管理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抓住国家支持信息消费的机遇,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三)围绕强农富农稳农,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新兴业态,加快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继续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整合涉水、涉农资金,加快高标准良田和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新建高标准良田10万亩,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左右。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修订现代畜牧业发展意见,出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突出链条延伸、龙头带动、品牌提升,重点抓好绿源农牧、鑫亿肉牛等23个畜牧养殖项目,推进花卉、苗木、林果、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在市区周边,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为主体,规划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精准设施农业园区、高新农业科技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重点抓好江南春高科技生态园、绿源科技生态园等8个农业生态园区项目,打造一批融农耕特色、自然山水、乡村风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田园,带动生态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土地流转具体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序促进承包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万亩。推进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家庭农场、股份合作或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和农村。扶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产量增加、品质提升、流通搞活。加快气象观测站建设,提升气象服务工农业生产能力。加大大型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建设科技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10个、农业科技园区8个。
(四)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按照“一心、两层、三区、七组团”的要求,全面推进中心城区、中心商务区、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坚持以路先行。基本建成**路、**路、**路东延及前进路北延等**新区主干路网、南环路北侧路网、西村路网,推进**高速、九峰山景区专用通道、战备大道建设,改建207国道、庙洪线、常付线城西段,开工建设滨河北路、永安北街、**路西段,完成广育路、中大街沥青罩面,建成**路人行天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完成城乡总体规划、中心商务区规划报批,乡镇总体规划审批,城区控规评审,实现城乡总规、城区控规全覆盖。推进城市功能提档升级,完成**新区路网、北环路、城垣北路绿化,开工建设滨河公园、洗耳河公园、莱青阁公园、新四院游园;完成东环路北段、安国路北段亮化,改造中大街路灯,亮化改造文化宫游园、东盛游园。完善市政设施,新并网二水厂水源井2个,启动三水厂建设,改建供水、燃气等管网,进一步提高供水供气能力。实施幸福渠渠首截潜工程,引**河水、东二干渠水入洗耳河,实现洗耳河常年流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城市管理手段,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解决好乱停乱放、交通不畅、马路市场和环境不洁等问题。优化公交线路。整治汽车站等窗口单位、出租车等窗口行业、入市口等窗口地段,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按照时间节点推进“七城联创”工作,完成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省级生态市申报。实施乡镇组团发展。根据15个乡镇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发展定位、区位交通、历史文化等因素,打造****镇、庙下夏店陵头、**蟒川、王寨**、**和米庙一部分、纸坊**、焦村大峪和米庙一部分七个小城市组团,加强规划衔接、设施对接、交通链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格局,提高整体竞争力。支持**镇、**镇、**镇争创全国重点镇。推进夏店、焦村撤乡建镇。加强中心镇区道路、供水、污水处理、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镇扩承载、聚人气。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按城市社区标准进行建设;基本建成和初具规模的中心村,加快搬迁入住、旧址复耕;已经开工建设的进一步论证,充分尊重乡村农民意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规范,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不让农民利益受损;未启动建设的按照产业、村庄、土地、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五规合一”的要求重新论证报批。实施靓丽乡村、清洁家园行动规划,治理垃圾、污水、大气,绿化、净化、美化乡村环境,打造“空气清新、饮水干净、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靓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新改建农村公路76公里,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工程,解决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就业导向,强化住房、教育牵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自愿、分类有序转移就业。全面放开户籍限制,推动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村庄的农业人口成建制转为城镇户口。
(五)围绕激活发展新动力,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调结构、促转型、加速提升的关键一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确保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