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良性互动的“新”农村建设第2页
他们应得而没有得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分配从不公平到公平的过程。再次,制度的缺失也不能成为反对“两个反哺”的理由。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让农村具备接受“四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产品的市场化、农村人口的教育社会化、农村人口福利的公共化——之能力和条件,所以其本身就体现了一个“生产蛋糕“的过程,即非单纯地将资源和金钱投向农村就能一蹴而就,还包括了制度的建设。由于制度的进步完善本来就是渐进的,不可能预先完全靠理性设计好。既然如此,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就应该同时包含一个“制度反哺”的过程,即逐步建立并完善制度。这一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适应发展的制度,同时这些新制度也在一天天地变成旧制度,随时都可能出现我们现在不可能预料到的问题。一旦到问题出现那一天,我们依然需要对制度进行改进、完善或又再重新建立另外的制度。针对我国农村的现状,比如说一些家庭因病致贫,因学致贫,还有象社会保障,老人养老,五保户的救助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把城市中已经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入农村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所体现的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包括农村借鉴城市,逐步建立相关社会制度的过程。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可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能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必须借助城市的支持。在城市化理论中,有人提出“就地式城市化”的模式,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农村中心集镇的规模扩化、功能城市化、经济工业化、服务多样化,农民集中到中心集镇进行生产与生活。二是农村一般村落,通过科学规划,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文化娱乐功能,农民仍在本地从事工业生产或农业产业化,享受相当于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并且可以不受限制地近距离、短时间进入城镇,进行购物、社交、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这种就地式城市化,无论从哪一种含义,都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农村经济的高度发达和农民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农民享受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与城市居民相近的现代化。就地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实现村镇建设、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文秘114版权所有村服务功能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提升,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
农业产业化,农村设施、功能城市化,经济工业化等通过资金的投入以及制度的建设就可以实现,然而要使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得到保证,还应该解决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农民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更新问题。有的人甚至把农村问题最终归结为观念的问题,虽然这种归纳似乎过于含糊,也过于片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观念的确是涉及到最深层次的东西。这里的观念现代化更新包括很多方面,如接受教育,通过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造农村;还有摒弃原有的对农村印象的定格,树立农村也可以通过建设提供更加舒适、和谐的环境等观念。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有效利用“下乡”资本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建设,用工业经济的组织方式改变农村,促成农村生产方式的合理构成,即工业——农业一体化建设;是城乡社会体制一体化,对农村社会各种保障制度的建设;是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打破农村原有落后、愚昧无知的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就是要关注两问题:一是经济和制度建设问题。资金不能盲目投放,可以借助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将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项目上,直接用于农村公共投入。财政和国家资金这两块用到县以下基层和农民相关的项目上,让农民直接获利,不要在不同部门间不断流动,否则会导致各个部门“分盘子”。另外,制度的建设可以对资本的利用起到监督的作用。二是新农村的社会文化观念建设问题。要让农民有平台获取足够可靠的信息,培养农民求知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免于愚昧的自由”,同时还可以通过许多社会组织的建立,给农民创造互相交流、沟通、学习的机会,在农民中树立进步、开放的观念,提高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