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加大源头治腐力度遏制腐败现象
新形势下如何加大源头治腐力度遏制腐败现象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活动领域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腐败现象逐渐增多,腐败金额逐渐增大,腐败领域逐渐扩大,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再加大反腐败力度,但腐败现象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甚至还有扩大蔓延之势。究其原因,是部分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也是对腐败分子的心慈手软,但同时也因为监督机制的不科学和制度的不完善。
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首先是干部思想素质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外在的约束对于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尤为重要。从“人性”来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思想又是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有时就在一念之间,现实中不少人犯错误都在于一念之差。由此可见,思想对人的行为约束是一种软约束,约束力的大小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与外在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单靠思想教育提高人的觉悟来抑制欲望、根治腐败是不现实的。其次,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腐败分子惩治量刑过轻,难以产生警示作用,也根本不足以震慑腐败分子那颗贪婪的心,贪污受贿几十万、上百的,查出来大不了给一个党纪处分,官照样做,干部照样当;贪污受贿上千万、甚至过亿的,查出来也不定就会判死刑,这些腐败分子都心存侥幸,查出来退钱,再拿党票当“护身符”,查不出来就能富贵几代。回想建国初刘青山、张子善为区区几千元就掉了脑袋,相比而言目前的法律法规简直是太仁慈了。同时,就目前监督机制来看,明显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二是监督乏力。腐败归根到底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极度地权力澎胀会使“人性”失去控制,腐败的空间广泛存在,导致其滋生蔓延。监督乏力就会使权力失去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力就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必然导致腐败。
因此,要想有效地遏制腐败,只有加强干部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监督机制,重典治贪严惩腐败,从主观上使干部不敢腐败,从客观上不给腐败行为遗留滋生空间。
一、强化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洁从政社会环境,使干部从思想深层“不想腐败”。
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是抵抗腐朽文化和垃圾文化最有效的武器,是凝聚民心的一种社会环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规范准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载体,同时,它更是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发展和惩防体系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推动反腐倡廉、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不同人群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不同的深刻变化。这种极端不平衡性亟待通过有效的文化灌输方式来进行弥补和解决,必要时重新进行构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颓废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不良思想逐步蔓延。在这种环境中,干部是否经得住金钱、权力、美色的考验,关键就取决于个人政治思想素质和廉政文化意识的强弱。这就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促使广大干部加强文化修养,锻造人格魅力,具备秉公执法的党性原则和严以律己的慎独精神,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切实增强廉政文化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能力。实践证明,许多集体性腐败的产生与该地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譬如:在一个卫生不洁的公共场所,你可能会把烟蒂随手扔在地上,但如果是在一个地面清洁异常的地方,你可能就不会这样做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相当重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受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是非曲直、利弊得失、尊卑荣辱等判断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必然导致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文化追求上的心态迷惘、无所适从。因此,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多重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中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时尚,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廉为荣、以贪为辱、尊廉崇廉、斥贪恶腐”的文化氛围,使腐败分子犹如“过街老鼠”,从而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使广大干部从思想深层“不想腐败”。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使干部从思想深处不愿腐败。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这是搞好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前提,也是治本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物欲的诱惑,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把理想信念置于脑后,视宗旨观念为落伍思想,甚至对党怀异志,对人民有二心,放纵自己的欲望,最终堕入罪恶的深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因此,强化干部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