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人民调解委员在全省人民调解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镇位于县东南,市西北,引大灌区腹地秦王川盆地南端,是国家和省列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辖区面积280平方公里,现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74个村民小组,人口4.3万人。
近年来,随着引大灌区综合开发步伐的加快,先后有40家非公企业和吉利汽车等大项目入驻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多,村情、社情、民情相对复杂,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人民调解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始终坚持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特殊作用,有效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06-底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760件,其中:婚姻纠纷150件,邻里纠纷208件,损害赔偿45件,土地承包纠纷240件,房屋宅基地纠纷117,调解达成协议的737件,调解率和成功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7%。无因调解不及时而引起的民转刑案件和群众性集体上访案件的发生,从根本上维护和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于、被省司法厅,市、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评为“人民调解”、“司法行政”、“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健全组织网络,加强队伍建设
(一)健全“大调解”网络体系,拓展人民调解触角
1、针对矛盾内容的新变化,健全“大调解”网络体系
中川镇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上航空港特殊的区位优势,随着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段时期,工作困难重重,社会矛盾凸显。特别是矛盾的种类已由婚姻、家庭、邻里等简单的人身、财产权益方面的纠纷,发展为涉及征地拆迁、土地流转、退耕还林、移民安置、计划生育、环境污染、劳务关系、安全生产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这些矛盾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很多属于群体性利益矛盾,镇政府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大部分精力,基本陷入了信访接待和矛盾纠纷的调解之中。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于今年3月,建立了片区联合调解格局。所谓片区联合调解格局,就是以辖区村(社区)为基本单位,根据自然地域关系,合理划分调解区域,实行领导包片责任制,使每个包片领导、包村干部都参与到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来,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纳为一体。主要职责是化解片区矛盾纠纷,指导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为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情报和信息。根据这一定位,全镇建立了7个片区联合调解室,覆盖了全镇19个村和1个社区。
2、工作措施到位,调处效果明显
片区责任制实行几个月来,联合调解室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6起。实践证明:片区联合调解格局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有利于”:一是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政策、法律水平相对较高,具备调处较为复杂矛盾纠纷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调处质量;二是熟悉社情民意和风俗习惯,容易同矛盾双方进行沟通,有利于提高调处效率;三是组成人员都是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和有较高声望的离退休老同志,有利于加强联系和管理,巩固调解成果。
建立片区联合调解格局,不是要取代镇村人民调解组织,削弱其调解功能,而是要进一步加以规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重点抓好片区联合调解室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镇、村人民调解组织以及民调中心户三级调解网络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达到了“七有”、“三个到位”。“七有”是: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完备的办公设施,有精干的调解队伍,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严格的考评措施,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有规范的档案资料。“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统一到位,把人民调解工作放到全镇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去落实,切实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思想保证。二是经费投入落实到位,千方百计从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改善人民调解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保证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分管领导明确到位,镇党委、政府把人民调解工作的分管领导纳入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主要领导坚持做到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大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活动亲自参加。同时,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人民调解工作,统筹协调各方,加大部门间的合作,从而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片区联合调解室的建立,在全镇范围内真正健全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片区联合调解室——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调解小组”四级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系”的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触角,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调处领域和覆盖范围。
(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发挥信息联络员的作用,建立一个能为我所用的情报信息网络,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各村选聘了一名信息联络员,结合大防控体系的构建,在西槽、红玉、宗家梁、兔墩、何家梁等五个村选聘十户治保员(村民小组民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