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 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 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 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 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 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 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 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 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 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 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 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 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xx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 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 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 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 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 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 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 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 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 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