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促进中学政治课教学之探讨第2页
学中,一方面,我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如讲到农业问题时让学生调查了解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讲到国企改革时让学生了解国企的状况,如果是效益不好的企业可让学生帮助想想办法,如何增强活力,走出困境;讲到环保问题时让学生到附近一些环境污染较重的地方,调查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调查结束后,学生要写调查报告并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有的问题我采取模拟角色、模拟实践的办法,如讲到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可以采取模拟市场,让学生充当不同的市场角色,充分体验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和竞争的残酷性。讲到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学生模拟政府决策者、厂长(经理)和消费者等不同的角色去体验改革,从不同的角度出谋划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为构建新课程打下了基础。3、丰富信息资源 弥补书本缺憾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材滞后性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我在课前举行每堂5分钟新闻发布会,另一方面,针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入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网络利弊谈”、“反对邪教xx功”、“五一”、“十一”市场黄金周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等)。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不追求效果,重在研究行为的开展过程。及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文章可以单独写,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写。每学期适时举办学生小论文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现自己的新观点、新收获。学生为了解决好上述相关问题,必须要广泛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分析说明有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等能力,同时也弥补了教材的缺憾。
4、辨析迷惑疑点推动探究发现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中模糊不清的问题,传统观点与现实问题发生冲撞的问题,如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制?”、“艰苦朴素与当前的刺激消费矛盾吗?”“雷锋精神过时了吗?”等等,指导学生进行思辨式研究,观点尽可能让不同的小组或个人选择,待研究终了再组织辩论。研究的重点并不一定在于是否有新颖的观点,而侧重于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密,重视的是研究推理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容易混淆的问题,如“德治、法治、人治的关系”、“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异同”、“在西部开发中东西部的比较”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式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定比较项,按图素骥查资料,循着事物变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取结论。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之间既有本质区别,也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应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应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政治学科课程中是有效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