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验管理交流材料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认真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内涵实质,2014年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可以概括为:粮要安全,地要稳定,人要体面,村要美观。结合我县实际,个人认为做好xxxx县2014 年“三农”工作,需要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引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科学建设农村社区,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我县县城人口已达2.5万人、11个集镇人口已达3万人、35个生态社区人口已达2.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已提高到35.85%。我们要抢抓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和省上抓好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机遇,围绕“规模适度、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生活便利、管理有序、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新型社区体系。不断完善“11135”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体系,即:重点抓好1个宜居县城、11个特色集镇、35个农村新型社区,力争县城人口达到5万人、集镇5万人、社区5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三位一体的城乡发展格局,使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发展就业主导型产业,着力扶持林下经济、涉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形成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要素向经营主体集中的规划布局。要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农村交通、环卫、饮水、供电、新型、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事业,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对接,推广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试点经验,缩小城乡差别,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开放互通的新体制,把避灾扶贫移民搬迁与产业园区、农民进城、重点镇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采取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大力发展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社会化服务,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