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一艰巨繁重的任务,主体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西藏的城市化率不到20%,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有80%的人口在农牧区。就日喀则来说,农牧区人口占到西藏农牧区总人口的1/4,农业比重占到全区的1/3,牧业比重占到全区的1/4。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牧民素质总体不高。因此,西藏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一、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西藏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大力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农牧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农牧区社会道德风气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力加强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农牧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注意的几问题
要着眼于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核心要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重点要抓好科技文化教育。抓好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学习、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深入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积极实施以“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三和”行动,不断提高农牧区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
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以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农牧民提高自我文化档次、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注重加强农农牧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着眼于扩大党在农村思想文化教育的覆盖面,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基层。当前,农牧区基层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经常出现上热下冷、“沙滩流水不到头”的情况,,关键是各级政府和农牧民之间缺少必要的桥梁。我们要架设连接乡镇、村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并通过这些阵地和载体,把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农村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并且被广大农牧民了解、理解和掌握,从而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三、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整合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资源。从现阶段来讲,一要整合地、县、乡三级科教文卫体和涉农部门的工作力量,建成以乡镇文化站为中心的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站)。二要整合各级涉农部门的人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资源,形成以县、乡镇社会服务联动中心为载体,以系统规范的工作制度为纽带的农牧区社会联动网。通过资源整合,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力量分散”的问题。三是要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131”工程、农民图书工程,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等,发挥其综合效益。
建立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新机制。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搞好农牧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在建设过程中,一要坚持一把手长期抓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建设,为搞好农牧民道德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二要加强和改进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积极探索考核办法,努力使软任务硬起来,做到实功实作。要加强舆论监督,把弘扬、褒奖与揭露、批评结合起来,揭露和批评有悖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建立健全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责任机制、法规约束机制、表彰奖励机制等,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三要建立起农牧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要从经费、人员、队伍等方面给予完备的保障。使农牧区道德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四要建立农牧区思想道德评议机制。通过群众推荐,从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举产生农牧民思想道德评议委员会,以乡村中那些法律管不到、行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言和行、人和事为重点,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制订道德评议标准,明确道德评议内容,定期进行评议,公布评议结果和督导整改情况,达到突出问题集中解决的效果。
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牧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理性人格,塑造内在品质,调节社会行为,维护社会正义。在加强农牧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广大农牧区干部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础上,发展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