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基本未对预算执行管理和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制度进行大的调整,特别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关注不够,依然存在重分配、轻管理的粗放管理现象,财政资金的使用存在诸多隐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就越来越凸显出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已成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本课题中的“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是指,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管理、严格监督,保证财政资金在支付和使用过程中,能够按照部门预算、用款计划及相关要求,准确、及时、足额地拨付到用款单位或商品、劳务供应者,并能够确保其按规定支付和使用。具体而言,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符合预算规定的用途,不能用于无预算或者预算用途之外的项目和支出;二是保证财政资金的支付和使用控制在用款计划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之内;三是确保财政资金支付使用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改革后新的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程序执行;四是能有效防止预算单位或代理银行违反规定擅自向其他账户划拨资金。我们认为,在财政资金使用中实现了上述四个主要目标,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这也是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是否安全的基本标准。
结合目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现状,本课题主要研究财政资金在支付和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如何从制度上、机制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逐步建立保障财政资金合规支付、使用的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本课题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前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概况:指出在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方面,传统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存在的弊端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介绍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性方面国库集中支付的各项改革和配套措施,以及在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两种模式并存状态下,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所采取的措施。第二部分指出在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关配套措施有待落实和完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三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性的对策建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因此我国要在不断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尽快扩大其实施范围,争取“十五”期末在全国全面推行;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建立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资金支付、使用全过程的监管机制;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尚未到位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做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工作。
一、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概况
(一)两种模式并行的财政资金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处于两种模式并行的过渡状态。一方面,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过来的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仍在大部分中央预算单位和大多数省以下地方运行。另一方面,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下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以其规范、高效、科学和安全的鲜明优势,正在按照改革总体规划有序推进。20xx年6个中央部门率先进行了支付改革试点,至20xx年底共有42个中央部门及所属795个基层预算单位实施了改革试点,20xx年计划再新增40个左右的中央部门进行改革。目前纳入支付改革试点的中央部门占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近50%。各地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也十分重视,截止20xx年6月,全国共有13个省份实施了改革。争取“十五”期间在全国全面推行。
1、传统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是,由各级财政部门签发拨款凭证,中央银行各级国库据以办理库款拨付,将款项转入预算单位的存款账户,然后在各级预算单位内部层层转拨,经过多道环节,最后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是一种以多头设置银行账户为基础、各级预算单位将得到的财政资金分散支付的资金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发展,传统的财政资金支付和使用方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其在安全性方面的弊端主要是:一重复和分散设置银行账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二财政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容易诱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三财政支出环节多、时滞长,信息反馈迟缓,造成财政监控滞后。
2、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模式及其优势
从20xx年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