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行业的队伍建设
后勤行业的队伍建设,各方都高度关注,当然最关注的还是后勤人自己。社会化条件下高校后勤行业队伍的建设,这个主题应该是广大后勤人,还有后勤以外的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部门、校领导,乃至政府主管部门,应共同探讨、研究,并提出可操作性方案的问题。
对于社会化的认识。改革是实现后勤发展的手段,不是目的。后勤作为一个大学的一个组织,是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大学有教学科研队伍,有行政管理队伍,还有后勤支撑队伍。大学后勤这样一个职能,靠谁来履行,这是管理体制,是制度安排上的问题。但是后勤这样一个职能,是永远和大学并存的。有后勤职能就需要有后勤人,所以,无论社会化改革深化到何种程度,高等学校一支精干高效的后勤队伍是不能少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过去10多年的后勤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留下了比较大的遗憾。这个遗憾就是后勤队伍的削弱。
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研究后勤队伍的建设,要有新视角。现在研究后勤行业的队伍建设,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涉及到几个方面,一个是学校自身,一个前提是中国大学再怎么社会化,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都必须有后勤人,所以这个队伍建设,首先是后勤自身的自办后勤的队伍建设。第二就是要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依法监管,还有行业自律管理,这么一个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这样一个框架下,还有两个建设,就是市场提供服务的服务主体,他们进入高校能不能成为后勤人,再加上后勤的监管队伍,包括在行业协会建设中,服务于高校后勤的队伍。
第二个就是要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现在的队伍建设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尊重价值规律。所以在选择人、培养人、使用人的时候,按照过去传统的思维,后勤人就应该是低端的,就应该付比较低的工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继续跟他实行不同等的交换,这样的观念和思维其实已经行不通了。
在队伍建设过程当中,着眼于服务对象需求的同时,还应当关注后勤员工的发展需要。在讨论以人为本时,在大学里往往都是强调以师生为本,很少谈以员工为本,更不会谈以后勤员工为本。其实我们做后勤工作的时候也不谈以后勤员工为本,只强调服务为了谁,不知道我们的服务依靠谁。今天我们应该纠正这样一个观念,旗帜鲜明地追求员工价值最大化,所以推行人文关怀,对后勤的人文关怀,就是体现对员工价值的一种尊重和认同。
另外还要认识到一点,着眼于现代大学服务育人的需求以及后勤人员的社会责任。我们今天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比较崇高,把自己作为后勤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一般企业的人员,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后勤有服务育人的根本,应该把后勤人看作是不上讲台的教师。为此后勤的意义才有别于传统产业。只有高高举起育人的大旗,学校对于后勤队伍的建设,对于后勤的发展,才不能够把它视作可有可无的组织。所以我们在队伍建设的时候,要注重后勤人的社会责任,强调要培育服务育人的理念。这是关于队伍建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视角。
我们的问题。大体上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普遍困惑,第二个是突出问题,第三个是最大挑战。
第一个问题:普遍的困惑。高校对后勤功能定位不明确,没有长远规划。从之后,对于后勤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存在着巨大的制度需求。也就是说政府主导,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制度提供者的角色,它是缺位的。由此大学对后勤的定位更不一样,有的学校本身它的发展思路规划定位比较科学,能够把后勤组织纳入其中,有的就显得相当模糊。所以我们把它规定为这几点:定位太低,现在后勤人被边缘化;地位下降,人心不稳;定位模糊,有也形成摆设;没有发展规划,或者有也流于形式,落实不了。后勤实体“责权利”不对称,造成心里不平衡,管理干部压力大。
后勤人承担了很多的责任,在整个国家通货膨胀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食堂的价格,它一方面牵动着学生的神经,就是因为你价格变化,学生有很多的不满意,有的可能还会引起比较大的事端。另一方面伙食已经演义成了一个方向标,我们说了涨价是有搭车心理现在高校特别是食堂价格,如果能够在政府的层面流露出可以允许它适度调价的话,那么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对物价的控制,它这样一种努力就很难变成现实。
所以高校服务价格,包括其中最核心的食堂价格,跟过去不一样。全体后勤人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努力维持价格和成本的一种平衡、少亏或者说能够平衡这样一种效益,可持续发展,那么后勤人就要付出的更多。所以,后勤人特别是作为核心领域的伙食部门的同仁,应该是中国高校乃至是当今中国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
我们责任大,但是在学校的待遇低,这种心理压力和不平衡,在相当程度上让优秀的人才留不住,进不来。
第二个突出问题:高校后勤行业队伍庞大,但优质资源缺乏,人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