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与条件的科学理论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科学回答了关于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概括起来说,是回答了四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集中到一点,就是正确解决了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与条件,也就是说,指明了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科学理论,或者说,是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与条件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于这个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突破苏联模式、解放思想的科学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当时的现实原因。在这个体制模式下,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实践最终表明,这种体制不能带来长期、整体的经济发展,不改革没有出路。
诚如邓小平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的深刻性在于,要把社会生产力从苏联体制模式的长期束缚下解放出来,为此,就要重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这又首先要求解放思想,把思想从苏联教条化意识形态的长期束缚下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解放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这就是改革开放,既是改革开放的基本任务,也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中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意义,就是要突破已成为一条死路的苏联道路,摆脱已窒息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苏联体制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模式的整体转换,这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下述五个方面。
——在发展的目标上,从片面求强转变为富民为先。改革伊始,邓小平就提出了富民思想,这实际是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民富然后国富,国富然后国强。对于长期的、整体的经济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一个根本的次序。
——在发展的战略上,从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优先增长、急速突进转变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结构的均衡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没有发展战略上的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整体的经济发展。
——在发展的体制即组织方式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采用有效率的资源组织与配置方式,以适应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要求。
——在发展的主体上,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且主要是中央政府)转变为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参与和民众广泛的自主参与相结合,并不断完善以保护民众财产权利为核心的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以促进民众作为发展主体的自主经济活动。应当看到,民众(个人以及个人之间的经济组织即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自主参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亦即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从封闭转变为全面开放,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事实上,和平发展的中国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展开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五个方面,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带来中国经济现代化模式的整体的、根本的转换。
同样由事物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经济现代化模式的转换必然要求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变革,并为这种全面变革提供了现实基础。由此就形成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格局,即以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为方向,并将四者统一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价值理念的全面发展格局。
也可以这样概括:
以人为本,发展市场经济,推行民主政治,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一条全新的中国现代化道路。
而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对旧意识、旧体制、旧方式的深刻变革,都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包含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历史经验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前30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