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理论征文
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中国本届领导人的履历中有个惊人的巧合: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从政经历的第一个职务都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即现在的村委会书记。这个巧合宣示了一个明白的道理:基层是干部锻炼成长的摇篮,要更多地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
60年代青年人心里最向往的地方是农村!“到农村去,到基层去”是最响亮的口号,习总书记和克强总理正是践行这一号召的优秀青年代表。可50年后的今天,现在的青年却怕基层,不愿到基层,躲避基层。殊不知,在远离基层的同时也远离了群众、远离了实践、远离了力量之源;失去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失去了一次淬火的锻炼,失去了一个最大的、最坚固的靠山。“暮气沉沉”的80后如何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盲目自信的思想,去掉“娇、骄”二气?到基层去工作、去锻炼、去磨砺正是解决问题之道。
深入基层才能知民情、解民忧。基层是干部了解群众需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第一线。和群众在一起,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和群众在一起,本身也是一件快事。“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通过农村的实践活动,能让我们切实感受目前农村经济结构体制、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条件、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现状;增加亲民、爱民的情怀,牢牢树立“群众观”,关注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那些“下乡全靠车轮子、调查只到会场子,决策只拍脑门子”的干部给事业带来的危害不一而足,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折腾得风生水起,人民群众却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田间、地头、炕头和百姓真心实情地交谈,才能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才能知道民之所需、民之所困、民之所急,才能替老百姓出谋划策、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将党和政府的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提出改进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新理念,努力推进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入基层才能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党的工作重心在基层,执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基层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事业发展的依靠,是党的方针政策最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把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志向变为实际行动,结合自身实际,到最能锻炼意志、最能增长才干、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以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实际行动履职尽责。有些干部工作在乡镇住在城市,上班假五天,这些同志还有时间、工夫去了解群众、联系群众吗?对群众没有真情实感,害怕群众、厌烦群众,怎么能做好基层工作,更何谈依靠群众解决发展的难题、解决矛盾?年轻干部只有根植于基层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带领群众致富创业,才能保持一方平安,才能引领好的社会风尚,才能快速提高自己抓落实的能力。
深入基层才能向人民群众学习提升能力、增益才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智慧的源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接触最广、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伟大创造正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十几位农民的智慧,从而打响了农村改革开发的第一枪。干瘪的稗子只会高傲的昂首向天,沉甸甸的谷穗总是谦虚的低头向着大地。年轻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脱去“书卷气”,向人民群众谦虚学习,才能增益才干。在广大民众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藏。群众中虽然满腹经纶的不多,但他们之中不乏“小诸葛”、“土专家”能工巧匠,他们最贴近实际,点子多,办法新,思想活跃。青岛港桥吊队许振超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手绝活、两破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他钻研的技术和撰写的实际操作规程是世界一流的,甚至没有哪位教授能写出他这样的理论。实践证明,许多难题到群众中去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许多困惑到群众中去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只有把根扎进基层沃土,拜人民群众为师,才能涵养德才兼备的底气,才能积蓄后劲,增强担当大任的实力。
深入基层是年轻干部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的熔炉。年轻干部刚刚走出校门,不少人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淡薄,党性观念和政权意识不强,年轻干部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群众,承接地气。“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在困难多、矛盾大的一线接受锻炼,养成不怕吃苦,永不放弃的品质;要乐于干事创业,在为民服务中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为一种信念来坚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派到危难险重的地方去,越要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艰苦地区、复杂环境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
深入基层才能接地气,长灵气。“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工作就有多大成绩”。国家领导人刘云山就是榜样。刘云山曾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7年间,他走遍内蒙古农牧区,走近农牧民,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报道。他31年前采写的《夜宿车马店》,至今仍被中国新闻界视为范文
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理论征文第2页
。从记者到官员,几十年间,刘云山不变的是对百姓、对基层的深厚情感。在与人民群众灵和肉的接触中创新了中国新闻舆论的理论制高点:“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还有给朱镕基总理上书“三农”问题的李昌平先生,撬动了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的发端。正是李昌平接地气,才有了解决问题的灵气和刚正直言的锐气。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再次吹响“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号角,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富强的中国而奋斗,让个人梦想在基层闪耀青春的光芒。放隼展翅天地宽,人生出彩会有时。